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
文化遗产保护 001世界互联网大会 文化遗产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数字化技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让文化遗产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得到生动呈现,有利于各国人民更清晰地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共通性,促进不同文化的互赏互鉴、共存共荣。 作为数字领域的新兴国际组织,世界互联网大会致力于推动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与跨界融合。为系统总结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优秀实践,2025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面向全球征集文化遗产数字化优秀案例,共收到近 200 项申报案例。经过多轮严格评审,最终精选出来自 12 个国家和地区的 40 项代表性案例。这些案例集中展现了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案例集不仅是对现阶段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的重要回溯,更是面向未来的实践参考。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分享,促进各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经验交流与技术合作,推动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展望未来,世界互联网大会将持续关注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新应用、新趋势,不断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积极构建开放包容、协作共享的数字文化生态。与全球各方携手共进,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让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注入文化动能。2025 年 9 月序 言目录CONTENTS1. 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石窟寺群文化遗产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2. 探元计划 2024- 培育数字技术协同文博行业创新应用示范3. 基于 AI 的秦兵马俑数字化及虚拟修复技术案例4. 龙门石窟微痕浅浮雕三维建模及纹饰图案的自动理解与建库检索5.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基因库”:浙江大学高保真采集、智能处理与活化应用体系6.“良渚遗址 5000+”数智应用7. 基于数智技术的长城遗产价值挖掘与多场景阐释方案8. 天然缪子成像技术赋能云冈石窟大遗址保护9. 基于大数据的古陶瓷基因库数字化平台10.WIPCO:景福宫三维数字化项目11. 张园石库门建筑群数字孪生与多模态交互平台1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008043047052056061014017023028032037文化遗产保护方向13. 德累斯顿皇家瓷器收藏平台14.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的新疆佛寺遗址数字化采集与记录15. 基于 AI 智能语音的方言保护公共服务平台16. 古城保护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数字化扫描赋能古城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17.AMD× 永乐宫:AI 赋能文物数字化,让千年壁画重焕新生18.“书阁一体”公益项目19. 基于人工智能的古籍文献大数据治理平台20. 世界古代文明图像数据库21. 基于多模态 AI 与 3D 视觉的应县木塔“数字孪生”解决方案22. 数筑记忆——广东城乡历史文化数智化保护传承23. 澳门保利美高梅博物馆“蓝色飘带—探索神秘海域 邂逅丝路遗珍”中的数字化实践24. 多维尔1.“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2.“云上中轴”(国际版)3. 山水江南:中国文人画的沉浸式数字活态传承4. 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092097102107112115120133124129展示利用方向0660700750790840875. 数字洛阳6. 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7.“亚述之王”特展交互式展示与传播8.“数字一大”服务矩阵9.“运河奇境”——VR 大空间沉浸式体验探索展10. 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11. 应用于文化遗产数字化的“ORA Sphere”1. 推动地中海文明考古合作——中突合作突尼斯本·阿鲁斯森林遗址考古发掘项目2. 数字鲸落 -“南海Ⅰ号”考古发掘3. 科技与人工智能在文化遗产价值提升与安全保护中的应用:RUME项目案例研究4. 曾侯乙尊盘三维数字化复原5. 三维建模技术助力中国 - 肯尼亚旧石器联合考古137141145150155158163168考古方向172175179183文化遗产保护 007文化遗产保护方向1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008本案例创新性构建了“区域-遗产地”两级石窟寺群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通过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整合,破解中小石窟寺保护监测能力薄弱的难题。其核心价值在于:一是首创分级管理模式。区域平台提供标准化监测服务(如灾害预警、数据分析),中小石窟仅需部署设备即可接入,大幅降低建设与运维成本;二是融合多种技术手段。解决了异构传感器接入、海量数据管理等技术痛点,实现风险实时监测与闭环处置;三是联动专业机构(气象、地震等)提供定制化灾害预警。提升区域石窟群整体防灾能力,为不可移动文物的系统性保护提供支撑。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石窟寺群文化遗产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敦煌研究院天津大学浙江大学武汉旗云高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其他参与机构01 申报机构文化遗产保护 009石窟寺保护的监测需求与挑战石窟寺作为重要文化遗产,因开凿于山崖的特性,易受气象、地质灾害及人类活动影响,面临结构失稳、风化、渗水等风险。当前,多数中小石窟寺因资金、人员、技术限制,保护管理基础薄弱:缺乏标准化的保存状况评估体系,风险监测机制不健全,难以实时识别隐患并采取措施;同时,自然灾害的专业性监测需求与中小石窟的能力短板形成突出矛盾,需通过技术整合构建高效、普惠的监测解决方案,实现从被动抢救到主动预防的转型。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 分级监测的技术体系构建本案例依托“区域-遗产地”两级架构,打造覆盖监测、分析、预警、处置的全链条技术体系。两级业务体系:区域监测平台整合共性服务(如灾害预警、数据管理),为中小石窟提供标准化工具模块;遗产地仅需部署针对性监测设备(如温湿度传感器、结构监测仪),即可接入区域平台,实现风险实时感知。技术支撑体系:基于大数据底座,解决异构传感器接入、高并发数据存储、历史数据检索等难题;联动气象、地震等专业机构,提供定制化灾害预警(如暴雨、地震速报),拓展监测广度与精度。服务延伸:面向公众提供石窟名录、旅游提示等信息,为科研人员开放数据检索与分析工具,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协同。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010石窟寺群文物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技术框架从试点到推广的实施路径本案例分阶段推进,逐步扩大监测覆盖范围。一期试点(已完成):以敦煌研究院所辖 6 处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等)为对象,搭建“省监测中心-遗产地”两级体系,实现保存状态动态评估、灾害统一预警、风险事件闭环处置,验证分级模式的可行性。 示范点创新:针对无电力、网络覆盖的中小石窟(如榆林窟下洞子石窟),设计轻量化监测方案,为偏远地区石窟提供可落地的接入模式。二期规划:计划覆盖甘肃省 236 处石窟寺,完善风险评估机制,扩充灾害预警渠道,提升数据智能化分析能力,形成全省统一的监测网络。莫高窟-监测工作总览 文化遗产保护 011技术与模式的创新突破本案例在业务模式与技术应用上实现双重突破。模式创新:“云-边”架构降低中小石窟参与门槛,区域平台集中提供专业服务(如数据分析、设备维护),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联动专业机构开展协同监测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4.05M,页数187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