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的分析
专业 | 共享 | 高效 | 创新政策分析关于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的分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2025 年 7 月 27 日政策分析[ 愿景 ] 最具价值的汽车信息交流平台和行业研究机构 [ 宗旨 ] 为汽车企业服务 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做贡献 [ 价值观 ] 专业 共享 高效 创新 2025 年 7 月 16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情况的汇报。会议指出,要着眼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该产业领域出现的各种非理性竞争现象,坚持远近结合、综合施策,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要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督促重点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要着力健全规范竞争的长效机制,加强行业自律,更好发挥标准引领产业升级作用,引导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质量等增强竞争力。 7 月 18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联合召开新能源汽车行业座谈会,部署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工作。 2025 年 7 月 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关于制定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其中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面临一系列非理性竞争现象,亟需通过综合施策加以治理,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此,有必要对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的有关问题及施策建议进行认真分析。问题的提出政策分析[ 愿景 ] 最具价值的汽车信息交流平台和行业研究机构 [ 宗旨 ] 为汽车企业服务 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做贡献 [ 价值观 ] 专业 共享 高效 创新以无序“价格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卷式”竞争 2025 年 5 月 30 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出《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指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已经超过 40% 。当前,行业整体运行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市场活力持续释放。我们也看到,一段时间以来,行业盈利水平下降,以无序“价格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卷式”竞争,是行业效益下降的重要因素。产品售后服务保障、企业创新发展需要持续加大投入,而“价格战”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把产业发展带入恶性循环。 5 月 23 日以来,某车企率先发起大幅降价活动,多家企业跟进效仿,引发新一轮“价格战”恐慌。无序“价格战”加剧恶性竞争,将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空间,进而影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保障,不仅阻碍行业自身健康发展,也将危害消费者权益,并带来安全隐患。 价格战对汽车生产企业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销量增长,但长期来看会削弱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市场竞争力。有的企业为了在价格战中占据优势,不得不压缩成本、降低产品质量,甚至出现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行业的整体生态。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存在的问题政策分析[ 愿景 ] 最具价值的汽车信息交流平台和行业研究机构 [ 宗旨 ] 为汽车企业服务 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做贡献 [ 价值观 ] 专业 共享 高效 创新整车企业对配套企业随意压价或账款延期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对配套企业随意压价或账款延期的问题,已成为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中一个突出且亟待解决的矛盾。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供应链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对整车品牌的长期竞争力和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整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转型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应对市场压力,频繁要求零部件供应商降价 10% 至 20% ,甚至以不付款或延期付款的方式施压。这种做法在行业内并非个例,而是普遍现象。某些整车企业还通过“阶梯账期”等方式进一步延长付款周期,甚至将 6 个月的商票转为 12 个月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供应商若想提前收款还需支付贴现利息。这种不正当压价和拖欠行为不仅加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也对产品质量和供应链稳定性造成了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整车企业采取“期货式采购”策略,要求供应商准备半年库存,结果新车上市遇冷,导致供应商仓库货物积压至明年。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供应商的运营成本,也削弱了其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对此,政府和行业协会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采取措施。然而,尽管政策有所改善,但行业内的潜规则仍然存在,仍需进一步规范和监管。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存在的问题政策分析[ 愿景 ] 最具价值的汽车信息交流平台和行业研究机构 [ 宗旨 ] 为汽车企业服务 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做贡献 [ 价值观 ] 专业 共享 高效 创新产品同质化竞争方面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产品同质化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根源涉及技术、市场、供应链和消费者需求等多个层面。一是技术同质化与创新压力问题。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如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在过去十年中快速成熟,但技术门槛的降低带来产品同质化问题。许多企业采用相似的供应链和技术方案,难以通过产品性能实现差异化竞争。二是设计与外观的同质化问题。在外观设计方面,新能源汽车的同质化现象尤为明显。随着汽车普及率的提高,消费者对汽车外观设计的要求逐渐降低,而更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因此,许多车企在设计上采用了相似的元素,如封闭式前脸、贯穿式灯带和简约内饰,导致不同品牌的新车在外观上难以区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代步属性和价格敏感度的重视,这种趋势进一步推动了汽车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功能配置上的同质化,以满足消费者对“低价、实用、易用”的需求。同时,产品设计上的趋同削弱了品牌的独特性。三是供应链与核心技术的集中化导致的同质化问题。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已形成高度集中的格局。不同汽车企业实际上是在使用相似甚至相同的核心部件组装车辆,自然难以形成实质性差异。此外,充电设施标准的统一也为新能源汽车的同质化提供了条件。为适应公共充电网络,新能源车在充电接口、协议等方面需要遵循一定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这也限制了差异化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存在的问题政策分析[ 愿景 ] 最具价值的汽车信息交流平台和行业研究机构 [ 宗旨 ] 为汽车企业服务 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做贡献 [ 价值观 ] 专业 共享 高效 创新新能源汽车出口面临的竞争秩序问题 新能源汽车出口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竞争秩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卷外溢”风险。国内市场的非理性竞争(如价格战)可能向国际市场蔓延,导致出口领域出现低价倾销、恶性竞争等问题。数据显示, 2025 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 106 万辆,同比增长 75.2% ,但部分企业为抢占份额压低价格,导致行业利润率下滑至 4.3% 。当前,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国内“内卷式”竞争已经延伸到了海外市场,对我国汽车的海外品牌形象和走出去带来不利影响。二是供应链与账期问题。国内供应链
关于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的分析,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0.56M,页数11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