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压缩)赛迪前瞻2025年第19期(总900期):破局与重构:2024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竞速图谱与跃迁之路
- 1 - 2025 年 4 月 24 日 第 19 期 总第 900 期 破局与重构:2024 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 竞速图谱与跃迁之路 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变革,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与汽车强国战略的核心引擎,2024 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 1280 万辆,市场渗透率达 40.9%。在各城市竞相抢占新赛道,谋求地区经济跃迁新路径的驱动下,我国初步形成了以深圳市为龙头,合肥、上海、西安等多城市共同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一超多强”城市集群格局。赛迪研究院分析各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变迁路径,剖析产业规律,旨在为区域生产力布局优化及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 2 - 一、2024 年主要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 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推动区域竞争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主战场从燃油车存量市场争夺转向电动车增量市场竞速,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迭代的较量,更是各城市在产业规划、资源配臵、制度供给等方面的全方位比拼,进行产业要素空间重组与价值链重构,重塑区域经济版图。 表 1 2024 年主要城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及增长情况 城市 产量(万辆) 同比增长 占全国比重 深圳 293.5 69.4% 22.8% 合肥 137.6 84.5% 10.5% 上海 122.46 -4.8% 9.5% 西安 112.5 14.3% 8.7% 重庆 95.32 90.5% 7.4% 柳州 76.4 75.6% 5.9% 常州 80.0 18.0% 6.2% 郑州 62.6 98.1% 4.9% 济南 50.0 32.3% 3.9% 宁波 39.5 139.3% 3.1% 青岛 12.32 134.0% 1.0% 数据来源:统计公报及新闻报道,赛迪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整理 2025.04 2009 年 6 月我国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以来,各地扶持产业发展,目前已呈现区域性集群化发展特征,主要有三类发展典型:深圳、合肥、西安等城市以技术 - 3 - 创新换道领跑的技术跃迁型;上海、重庆、柳州等城市依托工业基础加速焕新的转型突破型;常州、郑州、济南等城市通过精准补链发展的补链崛起型。 (一)技术跃迁型 深圳、合肥、西安以技术引领重构产业生态,打造新能源汽车领军城市,2024 年三城新能源汽车产量合计 543.6 万辆,占全国总量的 42.2%。 深圳市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创新驱动+全产业链协同”,从无到有跃升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城。2024 年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量 293.5 万辆,同比增长 69.4%,占全国市场份额 22.8%,比 2023 年增加 4.1 个百分点,较 2022 年增加 10.9 个百分点。依托比亚迪、华为等头部企业,深圳形成“整车+电池+智能网联”全产业链生态。其中,比亚迪垂直整合产业链,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均自主生产。据券商拆解报告显示,比亚迪海豹大约 75%的零部件都是比亚迪自产。华为、元戎启行、AutoX 等企业技术加快落地,带动产业加快发展,据深圳特区报报道,2024 年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增加值 1023.72亿元,同比增长 38.8%。 - 4 - 合肥市打造“资本招商+全链聚合”,实现从“汽车弱市”到“行业新贵”的嬗变。2020 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仅 5.27 万辆,2024年超越上海、西安,跃升至 137.6 万辆。合肥“以投带引”通过国有资本招引蔚来总部基地,吸引比亚迪、大众等工厂入驻,培育 300 余家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闭环。 西安市通过“深度绑定+政策赋能”,实现从传统汽车弱市到新能源强市的蜕变。近年来,陕西省以及西安市政府都将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产业链予以支持,由主要领导担任“链长”推动项目建设,2022 年西安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就达到百万辆级别,为 101.55 万辆。2024 年西安比亚迪工业园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 100 万辆,约占比亚迪集团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全年西安市新能源汽车产量 112.45 万辆,同比增速 14%,速度有所放缓,较全国增长水平低了 20.4 个百分点。 (二)转型突破型 上海、重庆、柳州依托雄厚工业基础,加快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展现老工业基地的转型韧性,2024 年三城新能源汽车产量合计 301.58 万辆,占全国总量的 23.4%。 - 5 - 上海市“全链整合”战略存在一定挑战。上海凭借辐射江浙皖周边省份的协同能力,拥有供应链整合优势,据统计,上海超级工厂 95%以上的零部件来自中国本土供应商,带动长三角地区构建涵盖汽车芯片、自动驾驶系统、新材料的产业集群。盖世汽车平台数据显示,上海地区汽车产业链企业超过 1 万家。2024 年,受特斯拉产量波动、自主品牌车企转型缓慢影响,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 122.46 万辆,同比下降 4.8%。上海市是特斯拉的主要基地,2024 年特斯拉上海工厂交付量 91.6 万辆,同比下降 3%,约占特斯拉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2024 年特斯拉中国出口量 25.96万辆,同比下滑 24.6%。 重庆市以“高端智造”实现产业升级。2024 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 95.32 万辆,同比增长 90.5%;在全国总量占比 7.4%,比 2023 年增加 2.2 个百分点。产品向高端化发展,“重庆造”2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型占比达 48.3%,同比提升 21.6 个百分点;2024 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均价约 23.6 万元,上涨 7.3 万元。问界、阿维塔、深蓝等“重庆造”高端品牌新能源汽车竞争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重庆已拥有 19 家整车企业和 1200 家零部件企业,形成“材料—零部件—整车—服务”全链条闭环。 - 6 - 柳州市推动“政企联动微型车突围”发展取得实效。2024 年柳州新能源汽车产量 83.8 万辆,同比增长 76.1%。通过政企联动,率先在国内完成“十分钟充电圈”建设,培育电动汽车消费软环境,2024 年柳州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 64.9%。柳州正在摆脱微型车路径依赖,推动品牌向上,2024 年上汽通用五菱连续推出五菱缤果、马卡龙、星光三款爆款车型,实现从五菱 MINI 到星光PLUS 的产品升级,单车价值提升 16%。 (三)补链崛起型 常州、郑州、济南强化细分领域突破,锐意进取发展潜力巨大,2024 年三城新能源汽车产量合计 192.6 万辆,占全国总量的14.9%。 常州市以“电池全链领跑+整车招商”模式,实现由关键零部件带动整车发展的创新路径。常州集聚宁德时代、蜂巢能源、中创新航等头部企业,形成正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全链条布局,动力电池销量接近全国 1/5。常州建设“万亿新能源之都”, 2024年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 8500 亿元,发挥电池优势,成功招引比亚迪、理想汽车等整车企业落地,2024 年常州新能源整车产量约 80 万辆。 - 7 - 济南市以“龙头牵引+技术跃升”模式,成为北方新兴新能源基地。2024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 50 万辆,同比增长 32.3%。济南吸引比亚迪、吉利等巨头企业入驻。发挥大国重器的技术攻坚作用,济南二机床研发一体化压铸件生产线,填补
(已压缩)赛迪前瞻2025年第19期(总900期):破局与重构:2024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竞速图谱与跃迁之路,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06M,页数12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