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简版)
1 2024 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 (简版) 北大城市软实力研究院–智联招聘 2025 年 4 月 2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和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崛起,人才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战略新兴产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其人才配置效率直接影响城市产业竞争力。为精准评估我国城市新质人才的综合竞争力,北京大学城市软实力研究院联合智联招聘发布《2024 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依托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智联招聘平台大数据,从人才供给、需求、吸引、生态四个维度,对全国 296 个城市进行了全面测评。报告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关键新质领域,深入分析新质人才分布和流动特征,为各地优化人才政策、完善和升级产业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对数据的科学解析和趋势研判,本报告旨在为政府决策、产业发展及社会各界提供权威参考,以高质量的人才竞争力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城市经济迈向创新与可持续的新征程。 【核心发现】 一、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的全国整体概况 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梯度显著,东部领跑全国: 北京位居榜首,上海和深圳紧随其后。 成都、武汉等中西部城市表现突出,但与东部仍有差距。 二、新质人才的供给分析 新质人才流向经济活跃区域,助推区域协调发展: 东部沿海城市吸引全国 50%的新质人才流入,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占据主导地位。 中西部以成都为代表,正逐步提高其在新质人才格局中的话语权。 京沪深高端新质人才汇聚: 北京硕博学历新质人才在全国硕博学历新质人才中占比达 11%,位居首位。 京沪深吸引全国超 2 成的硕博学历新质人才。 三、新质人才的需求分析 主要城市新质人才需求差异化显著: 京沪深提供了 24%的新质人才岗位,北京招聘职位占全国 10%,深圳 8%,上海 6%。 中西部城市如重庆、武汉仅占 5%,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显著。 高端产业带动需求井喷,技术岗位持续走俏: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高端装备产业岗位占据新质产业招聘需求的三分之二以上。 三、新质人才的城市吸引力分析 核心城市及区域中心城市对流动新质人才吸引力较强: 3 深圳吸引全国 6%的流动新质人才,一线城市持续扮演“人才磁铁”的角色。 成都和西安分别吸引 3%和 2.5%的流动新质人才,是中西部地区流动新质人才的主要流向地。 流动趋势与区域一体化进程相符: 长三角和珠三角借助完善的交通网络与产业链优势,吸引全国 43%的流动新质人才,人才流动正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4 2024 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 资料来源:智联招聘、北京大学城市软实力研究院。 5 目 录 第一章 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构建 ................................................................................................. 6 一、 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的构建背景 ................................................................................. 6 二、 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构建内容 ..................................................................................... 7 第二章 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 2024 排名及分析 ......................................................... 10 一、 全国整体分析 ............................................................................................................... 10 二、 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及分析 ............................................................................... 11 三、 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细项指标排名及分析 ............................................................... 13 (一)新质人才供给指标 ............................................................................................. 13 (二)新质人才需求指标 ............................................................................................. 17 (三)新质人才吸引指标 ............................................................................................. 21 (四)新质人才生态指标 ............................................................................................. 23 第三章 结论和建议 ....................................................................................................................... 24 6 第一章 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构建 一、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的构建背景 2023 年 9 月 7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他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4 年 1 月 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2024 年7 月 15 日至 18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我国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2025 年 3 月 5日,李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
2024年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简版),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3.03M,页数26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