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碳交易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基于火电行业的压力测试研究中文标识组合形式碳交易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 1984 年 1 月 1 日,2005 年 10 月 28 日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10 月 27 日成功在上交所和香港联交所同日挂牌上市。经过持续努力和稳健发展,工商银行已经迈入世界领先大银行行列,拥有优质的客户基础、多元的业务结构、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工商银行将服务作为立行之本,坚持以服务创造价值,向全球 703.3 万公司客户和 6.07 亿个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工商银行自觉将社会责任融入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活动,在发展普惠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保护环境资源、支持公益事业等方面受到广泛赞誉。工商银行连续六年蝉联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 1000 强、美国《福布斯》全球企业 2000 强及美国《财富》500 强商业银行子榜单榜首,并连续三年位列英国 Brand Finance 全球银行品牌价值 500 强榜单榜首。 北京环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环交所)成立于 2008 年,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综合性环境权益交易机构,主要使命是为环境权益定价、为低碳发展赋能,服务北京低碳城市发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环交所不断探索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的创新途径,相继成立了碳交易、排污权交易、节能、低碳转型服务、能力建设、绿色出行等业务中心,形成了涵盖环境权益交易、绿色公共服务、低碳发展服务和绿色金融服务的业务架构。作为中国碳市场重要的开拓者、建设者和参与者,环交所是国家首批备案的中国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北京市政府指定的北京市碳排放权试点交易平台,也是未来全国多层次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绿金委指导下,环交所牵头成立了绿金委碳金融工作组,系统开展碳金融相关的政策咨询、基础研究和产品创新。环交所将在主管部门指导支持下,致力于将北京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和绿色资产交易中心。 合作机构介绍碳交易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中国工商银行与北京环境交易所联合课题组周月秋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朱 戈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课题组组长殷 红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梅德文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课题组副组长胡 婕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处长綦久竑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助理、研究发展部主任胡桂斌中国工商银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处长 乐 宇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资深经理许小虎北京环境交易所研究发展部副主任张静文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分析师于晓林北京环境交易所研究发展部高级经理申丽娜北京环境交易所研究发展部资深经理郭洋洋北京环境交易所研究发展部高级经理金子盛北京环境交易所研究发展部业务主管课题组成员碳交易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1 —摘要从最新进展看,碳交易机制已成为各国应对气候挑战、实现《巴黎协定》国家自主承诺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2017 年 12 月,我国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明确全国碳市场分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和深化完善期三个阶段稳步推进,并将于 2020 年在发电行业交易主体间开展碳配额现货交易,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碳交易政策将可能增加高排放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从而可能增加贷款银行的信用风险。本研究旨在测算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可能对相关行业带来的影响,并为商业银行识别和量化碳交易带来的信用风险提供一套工具。报告首先提出了碳交易压力测试的主要背景与思路;其次针对火电行业,运用工商银行的数据测算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压力情景下信用风险的大小;最后,结合测试结果提出政策建议和下一步研究方向。此项研究既有理论创新,又具实践价值,研究形成的碳交易压力测试以及行业影响测算模型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能够为我国相关政策制定及金融机构量化碳交易带来的转型风险提供帮助。碳交易压力测试的背景及意义(一)碳交易压力测试的主要背景全球碳交易进展显著。随着全球气候挑战不断加剧,碳交易机制已经成为各国应对挑战、实现《巴黎协定》关于国家自主承诺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全球引入碳交易机制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欧洲的欧盟成员国和瑞士,北美的加拿大魁北克与安大略等省、美国的加州与麻省等美国东北部九州(即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RGGI),大洋洲的新西兰,亚洲的日本东京都和琦玉县,哈萨克斯坦,韩国,中国的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七省市试点(2016 年后增加了福建)。上述区域的 GDP 全球占比超过 50%,人口占比近三分之一。中国碳市场稳步推进。中国自 2013 年启动七省市碳交易试点以来,至今已完成 5 个履约年度。截至 2018 年底,七省市试点碳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 2.63 亿吨,累计成交额近 54 亿元,成交均价为 20.53 元 / 吨。2015 年 9 月 25 日,习近平主席在《中美元首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中重申,中国将在 2030 年达到碳排放碳交易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2 —峰值并力争提前达峰,同时宣布中国将于 2017 年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覆盖电力、钢铁等六大重点排放行业。2017 年 12 月 19 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2020 年将率先在发电行业开始交易。碳交易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日益显著。主要挑战包括:一方面,碳交易机制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排放情况在碳市场中买卖碳配额,这将增加部分高排放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影响其经营业绩及偿债能力,进而加大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作为碳市场的主体直接参与碳交易,根据自身排放情况在碳市场中购买和出售碳配额,这可能会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产生影响。与此同时,碳市场的发展也将为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带来新的机遇。此次研究主要针对碳交易对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影响。首先,全球能源正在向低碳化转型,碳交易机制是通过市场方式适应能源转型的重要创新,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对全球企业和金融机构产生深远影响。其次,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正在不断完善,七省市试点结束后,我国碳市场将走向全国统一,纳入碳交易的行业范围也将逐步扩容,将通过影响相关企业的财务情况,从而影响贷款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第三,目前我国碳价格仍处在低位,但长期看碳价上升至合理区间是大概率事件,这将进一步增加高排放企业的经营成本:不达标企业将花费更多资金购买碳配额;同时企业将需要不断改进生产流程、更新设备或采购更清洁的生产资料来降低碳排放。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也将随之上升。因此,对碳交易进行量化分析有助于商业银行更为有效地制定行业信贷政策、调整资产结构、识别和管理转型风险,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二)碳交易压力测试的意义工商银行碳交易压力测试思路及结果工商银行碳交易压力测试在“碳交易压力测试模型”(模型框架见附件)的基础上,根据全球及中国碳市场发展进程、我国火电行业客户特征以及课题组积累的专家经验,选定了最具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情景,并利用工商银行实际数据进行测算[1]。基本思路如下。[1] 此次压力测试仅针对煤电机组,不包括气电机组。碳交易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3
[工商银行]:碳交易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2.28M,页数19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