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峭壁》第十篇:如何看待2023年中国人口数据?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1- 证券研究报告 2024 年 1 月 18 日 总量研究 如何看待 2023 年中国人口数据? ——《人口峭壁》第十篇 作者 分析师:高瑞东 执业证书编号:S0930520120002 010-56513108 gaoruidong@ebscn.com 分析师:刘星辰 执业证书编号:S0930522030001 021-52523880 liuxc@ebscn.com 相关研报 人口流动:潮起到潮落——《人口峭壁》第九篇(2023-06-28) 从人口视角看未来 20 年房地产需求演变——《人口峭壁》第八篇(2023-04-06) 居民资产转移浪潮开启,A 股估值中枢有望重 塑 —— 《 人 口 峭 壁 》 系 列 第 七 篇(2023-03-09) 延迟退休,能否释放二次人口红利?——《人口峭壁》第六篇(2023-02-16) 第三支柱养老提速迫在眉睫:来自人口数据的证据——《人口峭壁》第五篇(2021-11-01) 人口退潮,消费涨潮——《人口峭壁》第四篇(2021-06-29) “生育意愿”已接近日本,鼓励政策还会远吗?——《人口峭壁》第三篇(2021-05-11) 大国崛起背后的“人口钥匙”——《人口峭壁》第二篇(2021-04-06) 出生率下滑无法逆转,90 后直面人口峭壁——《人口峭壁》第一篇(2021-03-23) 事件:2024 年 1 月 17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 2023 年人口数据。2023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0967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208 万人,全年出生人口 902 万人,死亡人口 1110 万人。 核心观点: 2023 年,受出生人口持续回落、死亡人口上升影响,我国人口总量连续第二年下降,人口步入负增长时期。同时,老龄化加速推进,2023 年,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 20%,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参考日本在中度老龄化时期的经济表现,呈现低增长、低通胀的特征。结构上,医疗等服务需求升温,服装、耐用品需求下降,消费更注重性价比。 向前看,伴随少子老龄化加快,我国人口结构将从纺锤形逐步演化为金字塔形。青壮年劳动力占比持续下滑,导致劳动力群体内部年龄结构老化。不过在未来近 10年内,我国仍处在人口红利期,30-40 岁和 50-60 岁群体维持高位,劳动力资源仍相对充足。同时,由于受教育水平提升以及城镇化率持续推进,我国质量型、配置型人口红利也不断提升。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劳动力增长的红利正逐步消退,在2034 年之前,中国大陆青壮年劳动力占比依然高于美国、欧洲、日本,我国人口红利仍相对占优。 一、出生人口回落、死亡人口上升,人口总量连续第二年下降 2023 年,我国总人口下降 208 万人,人口回落趋势延续。2023 年,我国出生人口降至 902 万人,较上年的 956 万人继续回落,连续第二年跌破 1000 万人。同时,死亡人口连续第三年上升,达到 1110 万人。出生人口回落和死亡人口上升,使得人口总量下降速度有所加快。2023 年,我国总人口下降 208 万人,上年总人口为首次下降,下降数为 85 万人。 2023 年,我国出生人口回落速度较上年有所加快,部分与 2022 年结婚登记人数减少有关。2023 年前三季度,我国结婚登记人数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升至 569.0 万对,高于 2022 年同期 544.5 万对,但仍低于 2020-2021 年同期均值 589.0 万对。预计 2024 年出生人口下降速度或减缓,但整体回落趋势依然存在。 同时,我国二胎政策效应边际回落。2016 年,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比例快速上升,在 2017 年快速上升至 52%。2018 年起,二胎政策效应边际下滑,二孩生育率自 2017 年高点 24.4‰持续回落至 2022 年的 9.6‰,低于同期一孩生育率 16.7‰。2022 年,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比例降至 32%,同期一孩、三孩及以上占比分别为 55%、13%。 进一步而言,出生人口下降的根本问题在于,适龄生育女性基数、结婚率、生育意愿同步走弱,导致新生儿规模下滑趋势难以改变。 2010 年,我国适龄生育女性人口见顶,此后逐步回落。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出现第一次生育高峰(简称“建国一代”),但 1970-1980 年代,新出生人口数量下滑,此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出生人口规模低于第一轮生育高峰。随着“建国一代”逐步退出 20-45 岁适龄生育年龄段,我国适龄生育女性数量也随之滑落。 要点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2- 证券研究报告 宏观经济 2017 年之后,我国总和生育率持续回落,2022 年以来降至 1‰附近,已经低于日本。2023 年 8 月召开的中国人口学会年会上,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提交的论文显示,2020 年、2021 年和 2022 年总和生育率依次滑落至 1.3‰、1.15‰和 1.09‰,已经低于日本(2022 年,1.26‰),高于韩国(2022 年,0.78‰)。总和生育率即为每个女性平均的生育子女数,是育龄生育妇女生育意愿的代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 2.1‰是实现人口稳定代际更迭的水平,1.5‰则是人口下滑的警示线。 此外,2014 年以来,我国结婚率逐年下滑。2022 年,我国粗结婚率降至 4.80%,相较 2013 年高点,已经回落 5.12 个百分点。2020 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初婚年龄推迟至 28.7 岁,相较 2010 年提高 3.8 岁。 整体来看,不论是生育率还是结婚率都指向女性生育意愿的持续回落。这一方面与现代化生活水平提升有关,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后,更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从全球来看,近年来生育率都保持下降趋势。但从斜率来看,我国总和生育率下降的速度明显快于日韩国家,更多源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因素,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养育成本较高,以及经济转型期内,居民就业收入预期不稳等。 2021 年以来,我国陆续推出生育支持政策。2021 年 6 月,我国印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2021 年 8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2022 年 7 月,我国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完善生育休假和待遇保障机制,精准实施购房租房倾斜政策等。但是,政策的见效并非立竿见影,促进生育率回升需要系统性政策和经济环境整体配合。 图 1:2023 年,我国出生人口降至 902 万人 图 2: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两轮人口生育高峰 -2-1012345678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
[光大证券]:《人口峭壁》第十篇:如何看待2023年中国人口数据?,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28M,页数7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