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能源地区低碳转型》专题政策研究报告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专题政策研究报告 中国传统能源地区低碳转型: 以煤炭三角区为例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2025 年年会 2025 年 10 月 I 专题研究项目组成员 (中外组长、成员、支持专家及协调员姓名、单位、职务/职称) 中外组长*: 王金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 吕文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 Pete Harrison 美国环保协会执行副总裁 Helen Mountford 气候工作基金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中外副组长*: 秦 虎 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张晓华 气候工作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中外成员*: 阮梓纹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助理研究员 蔡博峰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 姜克隽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教授 田智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王 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陈 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 涂建军 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区总裁 杨 林 中节能衡准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吕军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田金平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员 高 霁 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高级政策顾问 黄海莉 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中国能源转型项目总监 李晓梅 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电力项目副主任 甘奕维 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区域能源转型项目主管 陈 怡 气候工作基金会清洁能源转型项目总监 王秋霞 气候工作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战略规划总监 孙 磊 中节能衡准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绿色金融部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罗 芳 中节能衡准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绿色金融部高级项目经理 王 谋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 苗 韧 北京国宏新能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莲娜 北京国宏新能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 莎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II 李 星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生态学教研所主任助理 陈潇君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正高级工程师 赵云皓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EOD 创新中心主任 卢 静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EOD 创新中心副主任 王志凯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EOD 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 臧宏宽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助理研究员 杨 舟 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地方能源转型项目副主任 赵文博 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工业项目主管 张黛阳 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地方能源转型项目咨询师 支持专家: 许其功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 严 刚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 李 忠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 廖 原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委员会副秘书长 程 章 山西省能源研究会理事长 韩文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 胡秀莲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郭 敬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院长 别 涛 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原司长 刘 强 儿童投资基金会全球气候项目主任、中国区首席代表 Béla Galgóczi 欧洲工业协会高级研究员 Patricia Espinosa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原执行秘书 杨富强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高级顾问 Sonia Medina 儿童投资基金会气候变化部执行主任 Fabby Tumiwa 印尼基本服务改革研究所执行主任 David Elzinga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能源专家 中外协调员: 蔡博峰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 田智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高 霁 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高级政策顾问 陈 怡 气候工作基金会清洁能源项目总监 * 本专题政策研究项目组联合组长、成员以其个人身份参加研究工作,不代表其所在单位,亦不代表国合会观点。 III 执行摘要 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在 2025 年 9 月 24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作出的新国家自主贡献承诺,在统筹能源安全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并有序退出,已成为中国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转型的关键举措。当前,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面临不确定性,部分国家气候政策出现回摆,能源转型进程趋于复杂。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坚定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不仅是履行大国责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更是驱动国内能源体系向绿色、安全、高效方向深刻变革的内在要求。 煤炭三角区作为中国传统能源开发与供应的重要战略区域,涵盖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大资源型省份,是中国煤炭主要产区。该区域能源结构及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系统性的绿色低碳转型,不仅直接关系中国能源转型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本报告聚焦煤炭三角区绿色低碳转型路径及其实践探索,旨在为推动传统能源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政策借鉴,同时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经验。 一、研究方法与重点 本报告依托研究团队开发的 CEAP-CP-3.0 模型,结合定量模拟、定性分析与实地调研,系统研究煤炭三角区绿色低碳转型路径。通过现状评估、政策分析和模型情景构建,重点探讨不同转型路径下能源结构优化潜力、产业演进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影响,力求结论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广泛梳理国家与地方政策文件、产业统计资料及国际典型地区转型案例,为研究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撑和现实参照。 在项目研究重点方面,研究团队系统梳理了煤炭三角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明确其在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过程中的战略定位与减排责任。在此基础上,聚焦传统能源产业清洁化升级路径与绿色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零碳贸易示范区建设指标与支持地区转型的系统性资金保障机制,并特别关注就业安置、区域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等公正转型问题,以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性。最后,通过国际转型经验的对比与借鉴,研究总结提出适用于煤炭三角区的政策体系与实施路径,为中国传统能源地区低碳转型提供解决方案,并为国家层面优化能源布局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主要发现与结论 本报告在全球与中国能源转型背景下,系统分析煤炭三角区绿色低碳转型的现状、挑战与碳达峰路径,识别产业转型与新兴动能,探索零碳园区建设模式,测算资金需求,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公正转型政策建议。本报告主要发现与结论如下: (一)煤炭三角区的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并面临多重挑战。2024 年,该区域煤炭产量达 34.5 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 78.6%,约占全球的 37.3%;区域碳排放总量占到全球 IV 总碳排放的 6.4%。与此同时,该区域绿电资源丰富,风能可装机容量高达 40.7 亿千瓦,占全国总潜力的 46.8%,风电与光伏总发电潜力占全国的 51.1%,具有巨大的绿色低碳发展潜力。另一方面,该区域面临平衡好经济增长和能源转型的突出难题,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煤基产业,以煤炭开采、煤电和煤化工为核心支柱的煤基产业体系占各地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 15%-35%,在支撑经济增长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也造成对煤炭的“锁定效应”和路径依赖,削弱了产业多元化发展能
《中国传统能源地区低碳转型》专题政策研究报告,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5.89M,页数60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