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的链上延伸:稳定币、影子银行与全球支付权重重构
美元的链上延伸稳定币、影子银行与全球支付权重重构HTX Ventures最新研报概述:第1章 引言:美元为何主导跨境支付?第2章 数字支付体系的演化路径 第3章 稳定币如何承担跨境支付职能 第4章 稳定币跨境支付动了谁的蛋糕? 第5章 稳定币是否构成“美元影子银行”?第6章 监管趋势与全球政策动态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关于 HTX Ventures参考文献 1.1 美元的全球支付网络体系1.2 美元清算的制度性护城河 1.3 美元主导带来的全球性问题 小结:稳定币的机会起点 2.1 阶段一:技术理想主义与匿名支付的黎明(2009–2014) 2.2 阶段二:协议化跨境网络的合规化探索(2014–2020) 2.3 阶段三:稳定币驱动的新型全球清算体系(2021–至今) 小结3.1 支付层面的价值优势 3.2 应用场景分析 3.3 案例分析:拉美市场的 USDT 汇款网络 3.4 与传统系统的比较 3.5 局限与挑战 小结 4.1 国际清算网络的替代风险 4.2 跨境支付巨头的利润侵蚀 4.3 央行对货币主权的警觉 4.4 与现有系统的博弈逻辑 小结 5.1 什么是影子银行? 5.2 稳定币是“链上的影子银行”? 5.3 举个现实的例子:Tether 就像“链上版”货币市场基金 5.4 风险的影子也在变长 5.5 稳定币:美元延伸的“无国界版本” 小结6.1 美国监管路径:合规即入口,风险即限制 6.2 欧洲与 MiCA 法案的稳定币规制 6.3 亚洲多样化监管路径 6.4 未来政策路径与监管博弈 小结33 4 6 8 9 11 1313 14 3 3 4 4 4 5 5 6 6 6 6 7 7 7 8 8 8 8 9 9 9 910 10 11 11 12 12 12概述:第1章 引言:美元为何主导跨境支付? 加密货币交易平台火币HTX的全球投资部门HTX Ventures在本报告中,围绕稳定币作为“链上美元”的角色展开分析,揭示其如何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崛起为支付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元主导的跨境支付体系效率低、成本高、审查强的背景下,稳定币以低成本、实时到账、无账户门槛等优势,逐步构建起更高效、包容的平行美元网络。报告进一步指出,稳定币不仅对SWIFT、CHIPS等传统清算系统构成替代威胁,也引发了对央行货币主权与金融稳定的深层挑战。同时,其“链上影子银行”特性正在推动全球监管体系加速调整。未来,稳定币有望与CBDC及传统金融系统共建多轨并行的新型全球支付架构,成为美元影响力的重要延伸。在全球跨境支付体系中,美元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跨国公司之间的清算、央行间的储备资产配置,还是普通用户的海外汇款,美元几乎无所不在。这种霸主地位并非偶然,而是由其历史、背后的制度性基础设施、法律体系、地缘政治力量、市场结构及金融网络效应所共同塑造。美元是全球支付的“共同语言”美元的全球统治力主要依赖于以下三个支付与清算基础设施SW 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作为全球跨境支付的通讯基础设施,SWIFT 并不实际转移资金,但其定义了国际银行间通讯的报文格式。全球银行通过统一的格式在SWIFT 网络发送关于支付、清算、证券交易等信息。截至2025年1月,美元在SWIFT系统中的交易占比为50.2%,位居首位!W CHIPS(纽约清算所银行间支付系统):这是美国本土的美元清算系统,负责每日近2. 63万亿美元的清算业务,是大额美元交易结算的核心系统。外国机构并不是只能用 CHIPS 结算美元,但对于大多数国际美元交易来说,CHIPS 是最主流、最被接受的清算通道!W Visa / Mastercard:这两大全球收单网络负责全球零售层面的美元支付延伸,为消费者提供全球通行的支付路径。2025年第一季度,Visa的交易量同比增长15%,Mastercard增长34%。此外,美国主导的清算机制、对外国银行账户的美元准入控制、以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协调能力,进一步加强了美元的“金融帝国”地位。美元清算的制度性护城河美元不仅仅是交易媒介,更是全球金融秩序的制度底层。在当前全球多数国家尚未完全实现货币与金融独立的背景下,美元在三方面构筑了坚实护城河SW 法币锚定:超过65%的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为美元资产,许多本币与美元挂钩。1.11.2 3 国际贸易锚定:全球大宗商品(如原油、金属、农产品)均以美元结算 信贷锚定:超过60%的跨国债务工具与贸易信贷合约以美元标价。这些机制强化了美元的“网络效应”,使得一国即便愿意切换货币体系,也面临巨大的经济与制度成本。1.3 美元主导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尽管美元主导带来了全球支付的统一性与流动性优势,但也引发了如下结构性问题[ 高结算成本:传统美元跨境转账需通过多级代理银行,手续费通常在15–40美元区间,结算时间3–5个工作日 审查与封锁风险:美国财政部OFAC机制可冻结任意路径中涉及美元的支付,对特定国家或企业构成“金融武器” 金融排除现象:全球约13亿无银行账户人口无法进入美元金融系统,尤其集中在非洲与南亚地区。小结:稳定币的机会起点正是在美元跨境支付的“效率与霸权”悖论下,稳定币等新兴工具作为“链上美元”获得关注。它们绕过传统金融机构,以钱包+智能合约为节点,正逐步建立一个更便捷、更包容、更具抗审查能力的平行美元系统,为后文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的角色设定了现实切入口。数字支付体系的发展并非单一路径,尤其在 Web3 语境下,支付工具的演化呈现出从加密原生资产到链上稳定币、再到现实支付基础设施的逐步融合趋势。参考 Web3Caff 的研究框架,可以将 Web3 加密支付的发展路径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电子现金探索、稳定币主导阶段、以及 PayFi 时代的融合落地。2.1 阶段一:技术理想主义与匿名支付的黎明(2009–2014)2009 年,中本聪发表《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开启了加密货币支付的历史时刻。比特币的核心思想是去除中介机构,通过加密学与分布式账本机制实现真正点对点的支付系统。其创新之处在于:将交易记录以哈希链的方式接入工作量证明机制,构成不可篡改的交易历史。2010 年 5 月 22 日,比特币首次被用于现实世界商品支付,一位程序员用 10,000 BTC 购买了两块披萨,开启了加密货币支付的应用想象。但此阶段,比特币未能成为主流支付工具,主要受限于三方面[ 交易处理速度慢,平均 10 分钟出块,TPS 极低t 对商户极不友好,无法进行高频、低摩擦的客户结算t 价格波动剧烈,不适合日常交易对价。第2章 数字支付体系的演化路径4然而,比特币对支付体系的长期影响深远>ú 它首次提出了无需账户体系的“基于密钥即主权”的支付范式 ú 为后续区块链资产确权、钱包交互、Token 逻辑提供了范式基础 ú 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去中心化支付网络的认知基础。尽管未形成商用支付体系,但为之后稳定币与智能合约奠定技术与思想土壤。2.2 阶段二:协议化跨境网络的合规化探索(2014–2020)比特币的技术框架推动了整个区块链体系的扩展,在支付领域,多个项目尝试用去中心化协议重构跨境支付路径。典型代表包括 Ripple、Stellar、Libra 等
美元的链上延伸:稳定币、影子银行与全球支付权重重构,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9.05M,页数14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