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农村社会组织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路径研究报告
i自 2020 年中国宣布“双碳”目标以来,公益领域再度出现“气候”热,国内外公益资助亦水涨船高。气候变化这四个字似乎无处不在,但作为长期关注食农系统和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交叉领域的平台,食通社发现,农民早就成为气候变化最敏感的观察者和受害者,但是鲜有资源关注和帮助到他们。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话语和政策上的不平等:从减缓的角度来看,中小型农户、特别是生态农业从业者,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排放,都低于大规模工业化农业和城市居民,但他们对于减排的贡献没有得到认可;从适应的角度来看,他们又比其他群体更为敏感和弱势。这也正是社会组织应该和擅长的工作领域。 那么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在农村工作的社会组织如何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展望未来,回看来路——做好行业扫描、总结经验、推广创新案例、或强调古早但依然有效的经验——永远都很重要。 五年来,公益领域内不乏各种气候变化议题的行业扫描,但农业农村在其中的位置并不明显,也很难听到来自一线从业者和农民的声音。 从 2024 年 8 月开始,在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的支持下,食通社项目团队一头扎入田野:去社会组织的办公室、项目地,参加社会组织的交流会议、农技培训和能力建设活动;为了交叉验证信息,同时也下地访谈农友、村干部、为农友卖货的平台机构,对谈学者、国际组织和资助方等;在广西和陕西举办了线下工作坊;当然,也少不了网络问卷和参加多个行业线上会议。于是有了这份逾 10 万字的报告。 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能为埋头赶路的农村社会组织提供一份关于气候工作的总结和反思,也为政策制定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来自土地和农民的声音。 感谢胡玮、许吟隆、陆德泉、詹玉平、李雪玉、黄亚军、李大君、乔玉辉、刘娟、刘君言、李朝、杜玲、郝南、左智、何琪婧、陈晶晶在报告成稿时给予专业、耐心、关爱与负责的点评。 如有疏漏之处,欢迎和我们联系指正(微信号:foodthinkchina)。 食通社2025 年 9 月却顾所来径前言ii农村社会组织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路径研究作者孔令钰、周轩、亓博淑王泽恩、郑玉阳、王昊亦有贡献另向参与能源篇撰写的李雪玉以及参加案例撰写的朱若淼、裴丹致以感谢编辑常天乐排版设计ZX校对裴丹、谢小丹、李晔、陈杰泥、郑玉阳、王泽恩iii目录前言 i背景 11.1 研究缘起:当农村遭遇气候变化 21.2 本世纪初,气候意识与发展忧思交织 61.3 “双碳”目标加速气候行动浪潮 101.4 新问题呼唤新视角 13气候×农村: 有哪些社会组织?做了什么?有何需求? 172.1 受调研机构概况 182.2 社区需求、机构使命还是资助导向? 202.3 社会组织开展气候工作的需求是什么? 25减缓 293.1 农业农村领域减缓政策概览 303.2 难以量化的减缓:“态度上的巨人”和“行动上的矮子” 333.3「农业篇」谁为农民的减排行为买单? 373.4 「能源篇」能源转型如何让农民真正受益? 46适应 574.1 农业农村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概览 584.2 农村社会组织适应行动概览 614.3「生计篇」生态农业的多重效益 624.4「安全篇」当新灾害成为“新常态” 814.5「健康篇」谁来守护农村老人 924.6 「性别篇」农村女性既是承受者,也是行动者 94反思与建议 995.1 对社会组织气候行动路径的反思与建议 1005.2 给政府相关部门的建议 10912345iv农村社会组织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路径研究案例从健康土壤到韧性社区,生态农业的多重效益 113成都家园行动公益服务中心如何通过生态农业助力社区发展,既让农民摆脱外部依赖,又让社区更有凝聚力?让土壤、作物、人都更健康的生态耕作/免耕覆盖,应对气候变化是个宝/服务老人、传承智慧/社区活动建立多维韧性从举报污染到能源转型,环保组织“第二春” 119济南市绿行齐鲁环保公益服务中心农村能源转型如何让农民真正参与,社会组织又能做什么?从监督企业污染转向农村能源转型/下乡调研,揭示补贴、政策、设备、治理的真实“堵点”/寻找农民真正参与的分布式能源样板看天更看人,一个农村社会组织的气候工作转型之路 126广州市从化区深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如何戴上气候变化的眼镜,将议题嵌入社区发展,回应空心化山村的日常需求?在偏远山村思考气候正义/发展适合当地的韧性农业/建立老人互助网络和应急预警机制/村民参与的小微灾害治理从看见到行动,农村老人气候健康风险的社区应对 132互满爱人与人国际运动联合会 ( 瑞士 ) 重庆代表处/昭通市永青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农村老人提供有效支持?“看见”农村老人气候风险/从零开始能力建设/激活社群活力/建立村级响应机制/多元合作系统应对当“超常”成为“日常”,我们准备好了吗? 140卓明信援/福建三明火箭救援防灾减灾社工服务中心不同力量各自为战,信息分析如何争取救援“时间差”,跨专业合作又如何弥补短板?预先行动,气候灾害有应对办法/让 HEINA 模型抢出救援时间差/“社工 + 应急救援”跨专业合作,取长补短/灾后反思:积累专业性才能应对下一个“超常”灾害阿嬷的气象故事:绿色农业共学合作社的成长之路 146瑞丽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如何从赋权入手,让云南边境村落处于多重边缘化的妇女成为气候行动的主角?绿色农业共学合作社/种植先行者经验传承/“田间互访”推动绿色种植/从“各自为战”到“协作共赢”参考文献 151致谢 154后记 155「案例一」「案例二」「案例三」「案例四」「案例五」「案例六」目录11背景本章概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的主要风险,并回顾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农村社会组织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发展轨迹,重点分析 2020 年“双碳“目标发布后,社会组织开展气候行动的驱动因素、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挑战,探讨了他们在全球气候行动浪潮与本土农村发展需求之间的角色定位,以及政策导向、筹资环境与在地实践之间的张力。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农村发展问题的放大镜:它不仅加剧了城乡差距和代际不平等,也让农村弱势群体的处境更加脆弱。社会组织在回应气候议题时,若不能把小农和社区纳入行动逻辑,就可能沦为外来意志的执行者,而无法真正提升社区韧性。因此,气候行动必须以“公正转型”为前提,不能只算碳的账,更要算人的账,即要在复杂的全球与本土张力中,为农民找到真正受益的路径。这种“谁来行动、为谁行动”的追问,为后续篇章奠定了价值基础。2农村社会组织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路径研究1.1研究缘起:当农村遭遇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远低于 2℃的范围内,并继续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 1.5℃以内”。然而从 2020 年到 2024 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分别高出 1.2℃、1.11℃、1.15℃、1.45℃和1.45℃。几乎每一年都在刷新纪录成为“史上最热年份”。1.5℃目标即将被打破。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水平。1961年至 2023 年,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 10 年升高 0.30℃,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2023 年,我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 0.84℃,为 1901 年以来的最暖年份。「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
2025年农村社会组织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路径研究报告,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6.66M,页数161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