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2025版)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大数据研究院苏州市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前 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向数字经济全面跃升的战略转折期,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价值正加速释放,成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党中央、国务院以“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为核心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培育壮大大数据等新兴数字产业的战略部署。这一决策既是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动选择,更是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必然要求。在此战略指引下,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迎来政策密集赋能期。202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首次明确提出到2029年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的量化目标,并围绕数据采集汇聚、流通交易、安全治理等全链条部署创新举措。2025年5月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2025年行动方案》方案部署了体制机制创新、地方品牌铸造、“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提升、数据产业培育、数字人才培育、数字化发展环境优化、数字赋能提升等8个方面的重大行动。政策体系的持续完善,为大数据产业划定了清晰的发展路径。从产业实践看,我国大数据产业已进入规模扩张与价值深化并行的新阶段。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接近2.4万亿元,同比增速超20%,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形成显著赋能效应。大数据技术与大模型、Agent、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加速推动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制造业领域,正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孪生驱动”的跨越;交通领域,自动驾驶、无人机技术正在重塑城市交通动脉;金融领域,“数据+大模型+区块链”三方机制,正在构建覆盖事前风险预判、事中实时拦截、事后智能回溯的全链路风控体系。为紧跟国家政策方针,明晰各城市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水平,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相关团队在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连续五年发布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的研究基础上,聚焦近年来大数据产业各领域最新发展趋势,深入调研了各地大数据政策环境、大数据产业和企业发展状况,编制了《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2025版)》,力求科学评判各地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为各地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为数字中国建设赋能添力。目 录 CONTENTS01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2025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 一 ) 指 标 体 系通过综合研究国内外大数据产业发展情况,结合产业生命周期、产业链、产业竞争力等基本信息,设置产业水平、产业创新、产业环境等3个维度、6个二级指标与18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测量指标或说明)产业水平企业数量市场主体数量上市企业数量独角兽企业数量瞪羚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产业质量上市企业总市值(亿元人民币)独角兽企业总估值(亿元人民币)大数据企业融资总额(亿元人民币)建设网站情况产业创新知识产权专利数软著数创新人才开设大数据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上市企业技术人员数产业环境政策环境大数据产业政策数量大数据相关法律法规数量服务环境大数据管理机构设置情况产业联盟、协会等建设情况交易场所建设情况表1-1 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指标体系2( 二 ) 数 据 资 源本指数数据来源于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大数据企业库、北大法宝政策数据库以及政府公开信息。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大数据企业数据库收录了9513家全国优质大数据企业与合作方的数据资源,建立包括企业工商信息、运营情况、研发情况、投融资情况、产品情况等在内的122个企业维度指标,并设有头部企业库和产品库。( 三 ) 计 算 方 法本指数采用“改进向量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构建底层指标库:研究大数据产业特征、公开的产业指标体系、大数据企业特点等,确定大数据产业指数构架,形成底层指标库。【第二步】提取数据和无量纲化:用极差正规化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正向指标标准化:xi′ =xi−min ximax xi−min xi;负向指标标准化:xi′ =max xi−ximax xi−min xi。【第三步】构建指标体系:结合产业分析理论、产业结构、产业相关指标体系,构建指标体系。【第四步】基于数据确定权重:用“改进向量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使用欧氏距离度量样本特征向量和“最优向量”的相似程度。点AB间欧氏距离= (xa − xb)2 + (ya − yb)2 + (za − zb)2。【第五步】计算总指标得分:indexk代表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指标体系中某级某个指标得分:indexk = i=1nkwki ∗ xki′302总体评价Overall Evalution2025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 一 ) 从 前 1 5 强 省 份 看 大 数 据 产 业 发 展n 区域间发展差距仍然显著指 数 评 价 结 果 显 示 , 过 去 一 年 中 我 国 大 数 据 产 业 整 体 发 展 态 势 良 好 , 但 区 域 间 差 异仍然明显。东部地区领跑全国,产业集聚效应显著。指数排名前15强的省(市)中,东部沿海省(市)占据7席,集聚效应凸显,北京、广东、上海等地优势明显,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中部地区奋力追赶,逐渐缩小差距。安徽、湖北、河南、湖南等中部省份,发展稍有放缓,排名前15强的省份较去年减少1个。西部地区内部发展差异大。以四川为引领,在产业水平层面持续发力,追赶势头强劲。从省份排名变动情况看,东部省份中,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仍处于第一梯队,大数据产业发展领跑全国,上海提高两位,江苏、浙江皆下降1个名次。中部省份安徽提升1个名次、河北提升4个名次。西部地区重庆市排名提升6个名次,挺进前15强,与四川省共同引领西部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图2-1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热力图5n 头部省份排名稳定,多省分项指标优势突出从全国前1 5 强省(自治区、直辖市)排名情况来看,头部省份各项分指标排名 依 然靠前,但其余省份在分指标方面同样有亮眼表现。表2-1 全国前15强省(自治区、直辖市)分项指标排名情况从头部省级行政区来看,北京总排名位列第1,产业水平与产业创新排名领先全国,但产业环境仍有提升空间。广东总排名位居第2,产业创新活力出色,支撑产业水平高质量发展。上海、江苏、浙江总排名位居前列,彰显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活力。上海市产业环境在2024年有巨大提升,带动总体排名提升。山东、安徽、福建三省紧随其后,在分项指标上各具亮点,持续推进本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山东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发展,在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出台大量支持政策,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政策环境。安徽上线运行中国建造(安徽)互联网平,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两个全覆盖”,产业水平高速发展,目前位居第7。福建大数据产业相关政策逐步健全,大数据交易所在全国率先取得金融牌照,推出全国首个服务数据交易全流程的交易大厅和支撑数据交易全链路的交易平台,实现产业环境大幅度提升。6四川、湖北、河南、重庆、湖南、陕西、贵州等中西部省份,尽管在总指数排名上相对落后,但在分项指标上仍有亮眼的表现,体现出中西部地区在大数据产业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2025版),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4.76M,页数41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