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支持打造“数字中国”深圳样板的实施意见
— 1 —附件关于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 支持打造“数字中国”深圳样板的实施意见近年来,深圳金融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为关键驱动,以数字金融“引擎”激活金融“五篇大文章”,赋能深圳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加快数字化发展步伐,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5〕8 号)、《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银发〔2024〕200 号印发)要求,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推动 AI 大模型、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深度运用,赋能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普惠小微、养老产业等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形成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互促双强新格局,助力加快打造“数字中国”的深圳样板,制定本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兼顾发展与安全,发挥深圳在金融科技和科技创新领域的先发优势,— 2 —从供需两侧双向发力,以数字技术赋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以数字金融创新巩固拓展数字经济优势,更好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推动深圳数字金融走在全国前列、争当示范,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结合打造“数字中国”深圳样板的目标,未来 3 年,逐步形成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辖内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深入实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合作,到 2027 年新增推动 9 个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测试运行,累计创新应用数量达 22 个。协同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在各项贷款中占比持续提升。数字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数字金融服务广度、深度、精度不断提升,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适配度和普惠性明显提升,形成数字金融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跨境金融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数字金融治理体系基本形成,金融监管数字化水平、数据安全和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二、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一)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制定覆盖前中后台的全域转型规划,明确分阶段实施路径与重点任务。构建“一把手”主责的统筹协调机制,设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强化跨部门资源调配与任务督导。完善配套支撑体系,强化资源要素保障,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预— 3 —算,推动建立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体系,实现战略规划、运营管理、创新评审的闭环衔接。构建数字化转型成效动态评估机制,完善考核激励与容错试错并重的管理体系,将转型成果纳入机构年度绩效评价,优先支持创新实践突出的单位。(二)提升数字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数字化转型,统筹推进数字技术全链条闭环管理。强化战略协同机制,组建跨部门科技攻关联合体,构建“业务需求牵引-技术敏捷响应”的协同创新模式。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领域深化基础研究,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加快国产推理大模型研究部署。加大关键软硬件技术金融应用研究攻关,加快推进科技核心系统信创改造,筑牢金融基础设施安全底座。深化数据要素创新应用,构建“全域整合-智能驱动”的数据治理体系。健全涵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管理机制,打造“采、存、治、用”一体化数据资产图谱。通过隐私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实现跨域数据融合,搭建多维度智能分析决策平台。强化数据要素在精准营销、智能风控等场景的深度赋能,形成支撑战略决策、业务运营和风险防控的数据中枢。加快推动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和“数据要素×资本市场”专项试点建设,探索数字技术在资本市场重点领域的应用实施。(三)发挥金融科技集聚和溢出效应。以构建多层次数字金融创新生态圈为目标,支持各区及前海、河套区域发挥产业优势、资源禀赋,深化政企数据融合共享,发展金融科技特色领域,赋— 4 —能深港跨境合作、供应链金融等场景矩阵建设。坚持普惠导向,通过完善金融消费者适当性管理体系,强化金融产品服务的包容性与覆盖面,深度融入数字政府建设,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深化数据资产应用,优化高负荷岗位作业流程,构建“选、育、用、励”一体化数字人才发展机制。推动风险防控体系智能化升级,整合动态知识图谱与智能算法,实现风险识别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跃迁。鼓励技术领先的大型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向中小金融机构开展技术输出,精准对接中小机构技术需求。三、数字赋能深圳“5+1”篇大文章(四)打造科技金融创新高地。鼓励金融机构充分运用大数据模型和机器学习技术,深入挖掘科技型企业社保、税务、知识产权、创新积分等“技术流”信息,对科技型企业全景画像,提高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提升客户识别和融资对接效率。创新推出更多契合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特点的产品和服务,加力推进“科技初创通”“腾飞贷”“创新积分贷”等创新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依托深圳数交所开展基于“数据+金融”的数据资产增信、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数据安全保险等创新服务,促进金融服务触达更多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企业。(五)建设绿色金融服务生态。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持续提升碳减排计量、核算和披露水平,提升中小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覆盖面,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数据获取便捷、核算— 5 —评价科学、应用场景丰富”的企业碳账户体系。鼓励金融机构依托企业碳账户、碳减排效果以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评分等,持续推广应用“降碳贷”等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企业“碳减排”精细化定价,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开发标准化、可追溯的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产品,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六)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科技创新,探索智能化、平台化经营管理模式,建立授信审批、风险预警、贷后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体系,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供需对接,更好满足小微企业“少、频、急”的融资需求。依托深圳市地方征信平台(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探索“征信+信贷”服务模式,持续推动“小微通”“个体通”“深质贷”等特色征信产品增量扩面。落实落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运用“千企万户大走访”系统,加大金融支持外贸、民营、科技等小微企业的力度。“政银园担”合力推广“园区贷”试点。支持银行依托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探索运用交易数据创新“脱核链贷”业务模式,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数字化水平。推广“跨越贷”试点,通过数据征信和融担增信帮助更多“无贷户”跨越信贷可得边界。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优化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广运用“惠农贷”等农产品供应链服务方案。(七)丰富养老金融服务模式。鼓励金融机构提升养老金融— 6 —数字化水平,深度挖掘信息数据资源,为养老企业精准画像,探索搭建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养老金融服务提供数据要素支撑。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人群的产品偏好和风险收益特征,创新养老信贷、保险、理财、信托等金融产品,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养老金融需求。加快数字服务的适老化改造,推出
关于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支持打造“数字中国”深圳样板的实施意见,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0.42M,页数10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