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上大股份:国内唯一高温合金返回料再生应用技术企业,打破西方多年封锁
1 / 13“新质生产力”上大股份:国内唯一高温合金返回料再生应用技术企业,打破西方多年封锁导语:解决了关键战略材料的“卡脖子”问题。作者:市值风云 App:扶苏高温合金,是一种先进金属材料,一直是现代航空航天发动机、燃气轮机以及汽轮机热端部件中不可替代的关键材料。可以说,没有高温合金,就没有现代航空航天事业。(高温合金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因高温合金的战略属性,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部分高温合金产品及牌号实行封锁,比如美国已明确军工用高温合金材料完全禁止出口中国。在此背景下,高温合金的“卡脖子”问题,无疑关系到我国军用战机批量换代生产、“两机专项”、核电工程等国防安全领域。而近年来,国内有一家高温合金制造商,通过研发出高返回比再生高温合金制备工艺路线,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并打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这家公司,就是 10 月 16 日挂牌深交所创业板的上大股份(301522.SZ,“公司”)。2 / 13一、“中航系”背景,国资股东参股上大股份全名为“中航上大高温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7 年,已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河北省科技领军企业等称号。公司是一家央企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截至 IPO 前,栾东海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合计持股 30.82%。其他国资大股东,包括中航重机(600765.SH)、国投矿业和京津冀基金三家,分别持股 17.93%、17.93%和 5.38%。(来源:公司招股书)公司与“中航系”的渊源颇深。2010 年 11 月,公司获得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中航重机增资;增资完成后的 2011-2015 年,中航重机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一度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及最终控制方;2015 年 4 月,因公司股权转让和增资,中航重机退居第二大股东。顺便一提,在本次 IPO 中,公司继续获得了国资的青睐。据披露,公司本次以 6.88 元/股的价格,发行 9297 万股股份,且全部为新股发行,原股东不进行公开出售股份。3 / 13其中,战略配售的发行数量为 1859 万股,约占本次发行股份的 20%。参与配售的股东中,除公司员工持股平台“中金上大 1 号”外,还包括中国保险投资基金、国调创新和南方工业,三家均为国家级大型投资基金或国有大型企业。(来源:公司招股书)公司主营业务是研发、生产及销售以高温合金为代表的特种合金,同时面向军用和民用市场,具体产品包括高温合金、超高强合金、超高纯不锈钢、高品质特种不锈钢等。2021-2023 年,公司营收从 9.1 亿元增至 20.3 亿元,2023 年同比增 58%。4 / 13(来源:市值风云 App)期间,高温及高性能合金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地位稳固,业务收入从 4.1 亿元增至 12.2 亿元,占比从 46%提升至 61%。(来源:公司招股书)公司于 2016 年取得军品科研生产资质,自此向航空航天及汽轮机等领域的军品客户销售高温合金等产品。据披露,公司的军品客户包括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发、中国船舶(600150.SH)、兵器工业集团等军工集团,以及哈尔滨汽轮机、东方汽轮机、5 / 13无锡透平等军品企业。(来源:公司招股书)近年来,军品销售成为公司营收的新驱动力。据披露,2022 年和 2023 年,公司军品销售收入分别同比增 87%和 11%。2023 年,公司军品销售收入为 5.1 亿元,占同期营收的 26%。(来源:公司招股书)由于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主要由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为代表的大型国资所主导,公司作为上游配套企业的客户集中度也因而较高。不过,从前五大客户销售情况来看,公司不存在对中航系的过度依赖。据披露,2021-2023 年,公司前五大客户的合计销售占比为 51%-53%。期间,中航系企业的销售占比最高不超过 8%,2023 年为 6.3%。6 / 13(来源:公司招股书)上述表明,公司在航空航天、核电、燃气轮机、汽轮机、石化等多领域继续开拓新客户、获取新订单的能力较强。二、国内唯一,掌握高温合金返回料再生应用技术目前,我国从事高温合金研发及制备的企业数量较少,仅十余家。其中,以长城特钢、宝钢股份(600019.SH)、抚顺特钢(600399.SH)等国有大型特钢企业,以及钢研高纳(300034.SZ)、航材股份(688563.SH)、西部超导(688122.SH)等具有科研院所背景的企业为主导。(来源:公司招股书)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无疑围绕着一个问题:在国内高温合金行业头部集中的现状下,公司作为一家相对年轻、且体量较小的“民参军”企业,是否具备竞争力?在风云君看来,国内高温合金是一个下游需求持续增长、现有产能难以满足的市7 / 13场,公司通过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形成了业内领先的成本优势。高温合金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关键材料,近年来,市场需求一直大于供给,且供需缺口呈逐年扩大的趋势。据第三方行业数据,2017-2022 年,我国高温合金需求从 3 万吨增至 7 万吨,CAGR 为 18%;产量从 1.9 万吨增至 4.2 万吨,CAGR 为 17%。(来源:公司招股书)上述需求缺口,主要依靠进口来解决。据披露,我国高温合金进口依存度一直较高,接近 50%。而要实现“国产替代”的关键,在于通过技术研发,解决国产高温合金普遍存在“价高质低”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温合金在成本控制和产品杂质元素控制、均匀性、稳定性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以变形高温合金典型牌号 GH4169 为例,国外同牌号产品成本相较国内更低,且材料的夹杂物控制更好、稳定性更强、晶粒度级差更小。8 / 13形成上述差异的原因,是国外已经研发出成熟的高温合金循环再生技术工艺,而我国在这方面一度缺失技术和标准。高温合金循环再生技术工艺,指在高温合金制造过程中,使用此前加工环节产生的返回料,重新经过真空提纯、重熔、锻铸造等加工环节,获得新的高温合金材料。一般来说,高温合金在加工环节中的材料有效利用率非常低,会产生大量返回料。以下游应用航空发动机为例,超过 90%的高温合金材料,都会成为返回料。需要指出的是,使用返回料制备的再生高温合金,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由于经过多次真空提纯和精炼,其质量和稳定性甚至更优于新料。比如,美国最大特钢生产商阿勒格尼技术公司(ATI.N)表示,更愿意使用返回料,因其生产的产品质量更好、生产更简捷。美国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便开展高温合金返回料的再生利用,目前已形成技术成熟、体系完善的循环再生技术工艺体系。然而,我国高温合金行业起步较晚,且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涉及航空航天领域的高温合金产品方面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尤其是自 2018 年以来,封锁趋势不断加剧。近年来,公司致力于建立起高温合金返回料循环再生体系,以填补国内在这方面的技术空白。9 / 13据披露,公司先后承担 56 项重大课题,参与 40 余项军品验证评审,并在航空航天、兵器、燃气轮机、核工程等领域的高端装备预研阶段实现了前期介入。这一期间,公司取得发明专利 46 项,实用新型专利 20 项,目前拥有高温合金及其他特种合金生产制备方向专业技术人才 110 余人。公司的研发驱动特征明显。2019-2
[北京韬联科技]:“新质生产力”上大股份:国内唯一高温合金返回料再生应用技术企业,打破西方多年封锁,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04M,页数13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