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3年(总第53期)
研究院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要点2023 年(总第 53 期)报告日期:2022 年 11 月 30 日● 2022 年,受俄乌冲突、能源短缺、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滞胀”风险不断加大。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大幅上行,跨境资本加速回流美国,离岸美元流动性持续收紧,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展望 2023 年,全球经济将由“滞胀”向衰退演变,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大概率在上半年陷入衰退,亚太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长面临压力,全球高通胀态势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美联储加息步伐有望放缓,跨境资本仍将延续回流美国趋势,但速度和幅度趋于下降。● 全球科技创新进展、能源危机下的全球产业格局重塑、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格局中的角色与前景、美国国际收支特征等热点问题值得关注。中国银行研究院全球经济金融研究课题组组长: 陈卫东副组长: 钟红廖淑萍成员: 边卫红熊启跃王有鑫赵雪情曹鸿宇李颖婷吕昊旻王宁远初晓黄小军(纽约)陆晓明(纽约)侯梦景(纽约)温颖坤(法兰克福)李振龙(伦敦)王哲(东京)谢金铭(香港)联系人:王有鑫电话:010-66594127邮件:wangyouxin_hq@bank-of-china.com2022 年主要经济体 GDP 和 CPI 增速较 2021 年变化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研究院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12023 年衰退与动荡下的全球经济金融格局演变——中国银行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3 年)2022 年,受俄乌冲突、能源短缺、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滞胀”风险不断加大,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下行,通胀大幅攀升。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走高,跨境资本加速回流美国,离岸美元流动性持续收紧,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展望 2023 年,全球经济将由“滞胀”向衰退演变,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大概率在上半年陷入衰退,亚太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长面临压力,全球高通胀态势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但是通胀水平仍将高于疫情前。美联储加息步伐有望放缓,跨境资本将延续回流美国趋势,但速度和幅度趋于下降,全球股市将维持震荡态势,大宗商品价格将在高位调整。本期报告分别对全球科技创新进展、能源危机下的全球产业格局重塑、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格局中的角色与前景、美国国际收支特征等专题展开分析。一、全球经济回顾与展望(一)全球经济可能在 2023 年上半年陷入衰退2022 年全球经济“滞胀”风险不断加大。2022 年全球经济演变有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即“俄乌冲突爆发→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通胀逐渐失控→货币政策加速收紧→经济增速下行”。在这条逻辑主线下,全球经济正逐渐由通胀向“滞胀”再到衰退演变,面临全面下行压力。一是经济增长逐渐失速。2021 年全球经济强势反弹,走出“深 V”趋势,超过 54%的经济体实际 GDP 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然而,进入 2022 年后,在疫情不断反复、地缘政治冲突爆发、供应链瓶颈持续、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球经济增长形势逐渐逆转,再次进入波动下行阶段。截至 2022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22023 年年 10 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和服务业 PMI 指数分别较一季度高点下降 4.3和 4.8 个百分点。从同比增速看,2022 年全球 GDP 增速呈现逐季下行态势,特别是四季度下行压力较大,部分经济体逐渐陷入衰退(图 1)。图 1:2022 年全球 GDP 季度同比增速变化趋势资料来源:OECD,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2022 年,绝大多数 G20 经济体普遍面临“经济增速放缓,通胀抬升”压力,“滞胀”特征明显。过去历次美联储加息周期中,通常发展中经济体金融市场波动和经济下行压力更大。然而,2022 年情况发生变化,发达经济体在经济增长、物价和金融稳定等方面面临的困境更为突出。预计 2022 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实际 GDP 增速平均将较 2021 年下降 2.6 个百分点,CPI 指数平均上涨 4.4 个百分点,而中国、印度、南非、土耳其、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沙特、印尼等新兴经济体实际 GDP 增速平均将较 2021 年下降 2.3 个百分点,除阿根廷和土耳其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外,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可控(图 2)。之所以出现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受能源冲击更大,导致物价、工业生产、贸易收支和汇率承受更大压力,而部分新兴经济体受益于能源价格上涨,贸易收支改善缓解了经济下行和汇率贬值压力,拉美等主要新兴经济体提前加息,一定程度缓解了加息冲击。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32023 年图 2:2022 年主要经济体 GDP 和 CPI 同比增速较 2021 年变化情况资料来源:IMF,中国银行研究院二是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速度加快,但通胀压力未见明显缓解。在严峻的通胀压力面前,包括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等在内的发达经济体央行加快收紧货币政策,年内分别累计加息 375、200 和 275 个基点。然而,尽管货币政策紧缩速度加快,但各国通胀压力未见明显缓解。美国整体 CPI 同比增速虽然自 6 月以来持续下降,但核心 CPI 增速在 8 月和 9 月连续回升,10 月虽再度下降,但仍然处于 6.3%高位。欧盟 CPI 和核心 CPI 增速不断创出新高,通胀形势愈加严峻。从通胀的传导路径看,全球通胀最初的压力来自于全球可贸易品价格上升,这实际上在疫情暴发前就有所反映,主要由贸易保护主义导致;随后在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和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短缺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呈现“能源或大宗商品通胀”特点;随着消费活动反弹和通胀预期升温,通胀压力逐渐由供给端向消费端蔓延,使得通胀形势更加顽固,限制了货币政策对通胀的抑制作用。三是投资比消费受利率上行影响更大,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影响可能存在时滞。从货币政策收紧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渠道看,目前主要反映在对私人消费和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42023 年国内投资的影响上。不过,政策收紧对内需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效应,对投资部门冲击大于居民消费。随着各国利率中枢抬升,融资成本提高,经济前景恶化,企业设备投资和房地产等投资明显承压。2022 年美国私人投资总额逐季下降,三季度投资额较一季度下降 5.8%,特别是对利率敏感的住宅投资下降 11.8%。英国和德国二季度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也低于一季度。然而,消费部门表现好于投资,美国零售和食品服务销售额整体保持增长,三季度环比增速虽然快速下行,但 10 月份再度呈现较快增长。欧盟零售销售指数在 6 月和 7 月出现下降后,9 月再度上行。消费数据未如预期般快速下行,表明货币政策作用发挥存在时滞,这可能既受物价上涨影响,居民在不改变商品消费结构的情况下支出增加,也可能是由于消费存在粘性,特别是对于必需品和服务业消费来说,商品价格需求弹性较低,另外可能也与欧美等经济体逐渐放松疫情管制有关。四是全球贸易规模整体保持增长,但价格因素影响大于数量因素,2022 年增速明显下滑。2021 年全球经济能够实现快速恢复,其中重要推动因素在于国际贸易的繁荣。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21 年全球贸易额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达到 28.5 万亿美元,比
[中国银行]: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3年(总第53期),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5.15M,页数72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