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饮料行业餐饮供应链创造美好生活系列(预制菜篇):效率为王,改造餐桌-招商证券-80
-1-效率为王,改造餐桌——餐饮供应链创造美好生活系列(预制菜篇)日期:年 月日2022815于佳琦yujiaqi@cmschina.com.cnS1090518090005证券研究报告 | 行业深度报告日用消费| 食品饮料田地tiandi@ cmschina.com.cn研究助理-2-行业的生意本质?——食品工业化提升效率,消费升级范畴 预制菜行业生意本质是食品工业化提升效率,改造餐桌,提供便捷性,属于消费升级的范畴。 行业驱动力:B端通过预制来大幅节约时间,加快出餐速度,提供更强的标准化,C端满足的是劳动力的解放,可以说,预制菜属于社会进步的产物,在城镇化、社会发展提速、女性劳动就业率提升的背景下,发展速度更快。(当前中国的一线二线城市,接近日本的90年代前后) 基于此,品类多大程度上带来社会效率的进步,也就多大程度上决定它的价值和供给模型,分为两个方向: 技术进步推动:比如To B的成品预制菜,通过技术推动帮助产品实现较高的还原程度,通过工业化生产提供标准且稳定的产品品质、快速的服务体验。 垂直一体推动:比如上游原料切入生产加工,或者食品加工合并调味环节,本质上是上下游合并延伸,垂直一体化缩短产业链,提高附加值。oPmPmNrQtPsQyQyRtQoNtO8OaO8OpNnNtRtReRoOyQlOrQrP6MmNsMNZsQnONZpNoQ-3-行业的发展终局?——中期多寡头或分散格局,长期龙头整合或交叉竞争 我们通过海外借鉴,思考产业终局: 美国:标准化程度高、渠道议价力强,以食品综合企业(如雀巢)为主。 日本:注重口味配方,企业通过上下游一体化扩张,以渠道型/资源型企业为主(如日冷、味之素)。 从海外经验来看,产业链协同(如渠道协同或者配方协同)带来的效率和规模效应,能够支撑更大市值的企业。 中国的差异——“漫长的时滞”: 中国口味多元,需求分散,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未必能有绝对的龙头出现,或者有很强整合能力的公司出现。这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市场容量偏大有关。内需市场对单品的支撑比较大,企业不必过早地参与产业整合,即可获得不错的规模效应。 我们认为,虽然预制菜品多元,单品规模远低于基础食品,但是中国市场广阔足以支撑单品类公司的成长,可预见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部分公司会聚焦在自身品类内发展,行业内形成以品类为聚集单位的多寡头格局或者分散竞争格局。发展足够长的时间之后,由于大部分品类的进入壁垒不高,依然会有整合以及交叉竞争出现。-4-当前处于什么阶段?——B端基本渗透完成,C端刚起步,企业原始积累阶段 当前阶段: To B端渗透基本完成,有工业化和产品升级的空间。 To C端刚刚起步,增速很快,但是消费者认知尚不充分。 竞争处于第一阶段(单品竞争),当前格局高度分散,各自在相关领域发展。未来不排除有竞争对手、甚至跨界竞争对手出现,格局不确定性较强。 稳态格局尚未形成:对于当前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完成原始积累。因为行业分散,行业形态和稳态竞争的格局尚未形成,企业专注完成在本赛道的积累,进而在未来有更多资本切入其他领域竞争。-5-如何在原始积累时期选择赛道?——盈利与规模,微笑曲线两端 原始积累的速度要足够快,对细分赛道的选择很关键。 我们在报告中有品类王者一章,从ROE拆解的角度,建议企业把握盈利、规模的微笑曲线的两端。主线一:盈利能力—产品定价权(差异化),如原料壁垒、工艺、口味还原;—观念溢价,消费观念高定价+实际低成本。主线二:单品规模—标准化程度,如西餐标准化程度高于中餐;—应用场景丰富度(渠道适用性&预制程度)。-6-企业如何布局产业链?—B端渠道偏强,规模为先,C端仍需教育,品牌&渠道获利 对于食品加工企业而言, To B类目前发展渗透率较高,更容易上量,但是To B类面临着较为挑剔的“消费者”,因此产业最终稳态净利率并不会太高。 To C或者小B来看,目前渗透率不高,尤其是在下沉市场,消费者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做教育,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能形成品牌(品牌溢价)或者渠道优势(市占率领先),也可以获得更好的盈利能力。 建议现阶段以规模为重:由于当前企业还在发展前期,应当以规模为第一发展重点,重视放量更快的B端渠道。从长期来讲,抓住B端机会,再进一步构想向 C 端渗透的可能。 现阶段渠道突破非常重要:因为B端下游较为分散,在当前发展阶段,渠道议价权是较高的。同时部分B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团餐等渠道,目前有专门的渠道商切入,这类渠道商掌握下游资源后,也拥有更强的议价权。-7-如何形成预制菜的研究框架?——食品基础框架,必选聚焦渠道,可选侧重营销 预制菜其实是大食品类的消费升级,作为多品类的集合,预制菜涉及的子品类非常多,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品类,因此大食品整体的研究框架对预制菜行业也同样适用。 回顾20年来大食品类发展规律,我们对其总结提炼,如资源优势(乳业、榨菜等)、渠道覆盖(肉制品)、口味粘性(调味品)等,各个细分板块的成功关键要素,这对预制菜行业同样适用。 产品定价权:部分预制菜通过掌握原料、差异化产品获取附加值,具备定价权。 对于大部分没有产品定价权的预制菜,分为可选与必选:•基础品类(看渠道):比如生腌制品,类似基础调味品,由于产品本身具有消费刚性和天然的复购,消费者教育工作并不繁重。这一品类更看重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渠道扩张能力,通过快速占领渠道实现全国化,强化规模优势,也重视管理层系统管理能力。•可选品类(看营销):比如爆款类熟制品、休闲面点、烘焙,类似偏休闲属性的饮料、卤味,属于供给决定需求的产品。这一品类更看重企业长期营销和洞察消费者心智的能力,考验企业打造爆款的能力,如何迅速使单品进入C端、B端,形成大单品。-8-如何看待预制菜领域的投资机会?——现阶段关注企业成长速度与ROE 当前阶段关注点: 应当聚焦在收入端的成长速度+ROE两点,关注企业原始积累额速度。 动态视角:由于行业格局的不确定,我们不能用静态的观念看待板块,只能在关注企业发展的同时,保持对竞争格局变化的更高敏感性。 在同等品类中,选择收入成长较快和ROE较高的企业进行投资,并在有强势竞争对手进入后保持谨慎甚至卖出。 我们看好,当下有更快发展机会(渠道型)的企业,或者获得更多渠道加持的产品加工型企业,以及具备产业定价权(资源型)企业。-9-1. 生意本质:食品加工的再进化,附加值在于口味还原2. 行业特征:效率追求驱动行业,行业规模约4200亿3. 品类王者:盈利和规模,微笑曲线两端4. 渠道特征:议价偏强,分层定位5. 海外经验:美国渠道相对强势,日本注重口感配方6. 投资建议目录-10-速冻调理食品狭义预制菜:速冻菜肴常温预制菜概念厘清:广义预制菜包括速冻调理食品、冷藏&常温预制菜 预制菜可视作多个品类的集合,是食品加工、餐饮业工业化进步的产物,预制包括食品加工半成品与成品。广义预制菜,我们从温度带考虑分为冷冻、冷藏、常温类。从品类形态考虑,包括速冻菜肴、烘焙半成品、中式面米、速冻肉制品等调理食品与净菜、常温料理包、自热食品。狭义预制菜是速冻菜肴食品。 消费升级:预制本质不是新业态,而是原有业态的效率提升,本质是消费升级
食品饮料行业餐饮供应链创造美好生活系列(预制菜篇):效率为王,改造餐桌-招商证券-80,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3.81M,页数80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