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清华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地方评价和展望研究报告
© Brent Stirton Getty Images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地方评价和展望研究报告——基于 2004-2017 年省级数据的测算 本报告与以下机构合作完成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地方评价和展望研究报告—— 基于 2004-2017 年省级数据的测算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地方评价和展望研究报告—— 基于 2004-2017 年省级数据的测算32课题负责人:朱旭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副院长 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执行院长李楠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 政策项目主任课题组成员:朱旭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副院长 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执行院长杨永恒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副院长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 执行副院长王红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博士生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 研究助理李远博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博士后、助理研究员郑 艺 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办公室主任叶颖欣 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研究助理项目协调员:吴琼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 高级项目专员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WWF 于 1961 年成立,总部位于瑞士格朗。WWF 在全世界超过 100 个国家有办公室、拥有 5000 名全职员工,并有超过 500 万名志愿者。WWF 的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Antonio BusielloWWF-US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简介清 华 大 学 全 球 可 持 续 发 展 研 究 院(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singhua University, 英文简称为 TUSDG)成立于 2017 年 5 月 14 日,是清华大学校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并联合相关院系开展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研究院致力于深入开展关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SDGs) 整体框架、政策执行和各个具体目标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为国际社会培养和输送 SDGs 领域的综合性专业人才;与中国有关政府机构开展密切合作;全面促进与联合国相关机构及国际同行在 SDGs 领域中的经验交流与互鉴;加强世界各国执行 SDGs 的经验交流和政策学习。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地方评价和展望研究报告—— 基于 2004-2017 年省级数据的测算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地方评价和展望研究报告—— 基于 2004-2017 年省级数据的测算21摘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议题。2015 年 9 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由联合国 193 个会员国共同达成的《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简称 “2030 议程 ”)。该议程是继《联合国千年宣言》之后关于全球发展进程的又一指导性文件。2030 议程包含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169 个具体目标(Targets)和 232个指标(Indicators),跨越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为全球发展提供了新的路线图和风向标。但鉴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指标的模糊性,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庞大性以及数据的难以获取性,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当前主要停留在全球、国家层面,地区监测仍然较为困难,尤其尊重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更多关注地区差距的评估工作始终较少。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地方化进程,本报告在对标原有 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的基础上,结合 2004-2017 年中国省级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对中国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了测量、监测与展望。借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世界竞争力指数方法论,报告构建了 2005-2016 年 14 个目标框架下涵盖 74 个指标的中国省级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测算了中国省级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包括1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总指数和14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分指数;同时揭示了 2004-2017 年目标 15(陆地生物)的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情况。在拟合指数和指标分析的基础上,报告评估了各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发展现状和差异,对可持续发展目标间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做出了诊断,并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通过中国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报告的相关发现如下。第一,从 2005-2016 年 14 个目标框架下的分析来看:发展目标间发展不平衡,各省份存在长期发展短板;较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更突出;省际地区间差距无明显改善,地带间差距有所缓解;性别平等的发展差距保持不变,经济平等有所改善;发展目标中,产业创新与基础设施的发展最不平衡。第二,从 2004-2017 年目标 15(陆地生物)的分析来看: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禀赋极为不同,但各地区的陆地生物差异在过去将近 20 年时间里呈逐渐缩小的趋势,这与各地区普遍的生态投入努力相关;尽管各地区普遍重视陆地生物的改善,但由于自然禀赋的差异无法逾越,生态产出指标依然呈现出较强的正向空间集聚现象;从长期来看,陆地生物的禀赋之区别无法改变,但持续的生态投入可以纵向切实地影响陆地生物的改变。根据国家层面的努力和地区层面的监测,报告的相关建议如下。第一,建议将更多本土化的 SDGs 指标纳入中国 “ 十四五 ”时期发展目标体系。为使 2030 议程进一步服务中国高质量发展,可将 2030 议程的相关目标和指标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重点纳入“ 十四五 ” 时期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鉴于中国发展不平衡的阶段和特点,指标体系设计要充分考虑中国地区发展差异。重视对目标 13(气候变化)和目标 14(水下生物)的分类监测以及更加注重目标 15(陆地生物)的纵向比较及国际交流合作。SDGs 及其指标体系还要做到可测量、可实施、可统计、可监测、可评估、可考核、可总结和可交流。第二,加强国内政策支持和机制建设,多管齐下推进地方可持续发展议程。政策层面,在未来 “ 十四五 ”期间,应加强 2030 议程的 17 个 SDGs 及其具体目标和指标根据中国国情与相关政策及未来规划的对接,形成以中央政策为统领、以专项政策和地方政策为支撑的有效政策体系。同时,建立针对地方政府落实 2030 议程的激励机制。第三,鼓励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与世界一道交流分享经验。合作与交流不仅要发挥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智库作用,实现跨专业、跨区域合作,还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国内发展议题及成果和国际性发展理念中的衔接、表述和落实,特别注意运用国际 “ 通行、能听懂 ” 的话语将中国的经验与世界进行交流和分享。报告对中国未来落实 2030 议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报告能够为中国中央和地方决策部门从国家整体和省级地方两个层面提供 SDGs 的数据支持和评估方法。同时,研究成果也可为中国下
WWF-清华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地方评价和展望研究报告,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2.24M,页数27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