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义务教育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指南(2025年版)

— 1 —云南省义务教育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指南(2025 年版)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与社会运行,对教育目标、内容、方式提出新挑战。人工智能知识与能力是学生智能时代必备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对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具有前瞻性作用。各中小学应结合实际推进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统筹规划课程内容,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常态化、系统化开展,为学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筑牢根基。为推动全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 年版)》等国家相关文件方案,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开发标准(试行)》,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人工智能技术与工程素养框架》等行业与地方相关标准与文件方案,制定本指南。一、课程定位人工智能是主要研究利用机器模拟感知、学习、推理、决策等智能行为的科学原理、技术方法与应用模式的科学和技术。义— 2 —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课程是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基础性、实践性和发展性。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兴趣,引导其逐步认识并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础原理、应用场景及社会影响,尝试并发展运用人工智能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人工智能素养,同时注重启发学生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影响,为高中阶段的创新应用及未来适应智能社会发展奠定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基础。二、课程理念(一)方向性:坚持智能时代正确的育人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培养学生智能时代人机协同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工智能价值观和伦理意识,批判性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支持学生成长为人工智能时代负责任的创造性建设者。(二)基础性:支撑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持续发展课程聚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发展,遵循认知发展规律,结合技术前沿趋势,精选关键问题与核心概念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引导学生感悟基础性技术原理,培育人工智能思维,培养探索兴趣和持续发展能力,为未来学习和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实践性:倡导基于动手实践的教学策略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实施以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为主的教学策略,创设模拟实验与应用平台,开展模拟、— 3 —实验、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等智能互动学习活动,在多种实践中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设计融合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综合性实践项目,开展基于实践的多元评价。(四)协同性:注重与相关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秉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注重与现有学科课程体系深度融合。考虑学生已有基础,通过真实问题引领、共同原理迁移、学科间相关概念整合及跨学科主题设计等策略,实现人工智能与相关学科融合学习,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学生感悟人工智能的跨学科视角。(五)本土性:融入体现本地特色的案例内容课程设计结合云南省独特资源禀赋和“三个定位”发展战略,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智慧农业、绿色能源、旅居康养等地方特色,设计本土化教学案例与实践项目,激发乡土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各地可进一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设计服务地方发展的相关内容。三、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课程目标基于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特点,从意识与思维、应用与创新、伦理与社会责任三个方面构建。(一)人工智能素养总体框架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与已有文件方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内涵如下:— 4 —1. 人工智能意识与思维能力具备对人工智能的敏感性、理解力,能够识别常见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能够区分动物智能、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初步了解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原理,初步认识数据、算法与算力的协同作用机制。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利弊、能力边界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形成对技术应用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判断。具备对人工智能的兴趣,有主动探究和应用人工智能的意愿。理解人工智能的核心理念,体验并领会抽象建模、问题分解、算法设计等核心思维方法;能运用人工智能思想方法分析和界定问题,为创新实践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能认识到人工智能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永无止境,具备探索应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热情和开放的心态。2. 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能力能根据实际需求,批判性地评估并选用合适的人工智能资源与应用工具,辅助创作、表达与问题解决,在人机协同环境中高效学习与工作。能够运用所学的人工智能知识和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对现有应用系统提出有价值的改进思路和解决问题建议,形成具有创新特点和科学依据的方案和作品。3. 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责任认识并践行个体在人工智能应用、设计与创造中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伦理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社会责任,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思考并探索人类在人工智能技术变革— 5 —中需不断发展的群体规范。学会批判性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警惕“AI 幻觉”“算法偏见”“认知外包”等问题,防范潜在风险。在理解技术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多重影响基础上,形成以人为本的技术观、人机协同的发展观和科技向善的价值观。理解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对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意义,树立科技自立自强的意识。(二)学段目标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特点,义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课程划分为四个学段并按学段设计目标。第一学段(1-2 年级),学生初次接触人工智能。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识别人工智能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感知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相似之处,初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与概念;通过观察、体验等方式接触人工智能产品,参与简单的智能交互活动;对人工智能现象产生好奇心,激发对人工智能的学习兴趣。第二学段(3-4 年级),学生开始从感性认识迈向初步理解。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深对人工智能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认知,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认识数据在人工智能中的作用,了解人工智能的实现过程;通过游戏、模拟等多种形式的探索,尝试简单的智能化问题解决;初步思考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保持对人工智能的探索热情。第三学段(5-6 年级),学生对有关人工智能原理的理解更— 6 —加系统和深入,思维水平开始进入形式运算的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人工智能的原理与方法,初步认识人工智能的能力边界;通过图形化编程等工具设计简单的智能系统,开展模拟实验和项目实践;形成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判断,树立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的积极态度。第四学段(7-9 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逐渐提升,可进行更深入的人工智能学习与应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认知,理解技术原理与应用方法,初步认识数据、算法、算力的协同关系;体验模型训练过程,运用图形化或编程工具进行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开展项目实践,提升人机协同能力;进一步形成技术影响的辩证认知,领悟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与社会风险,形成以人为本的技术观和科技向善的价值观。四、课程结构、内容与学段要求(一

立即下载
教育
2025-09-29
32页
0.7M
收藏
分享

云南省义务教育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指南(2025年版),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0.7M,页数32页,欢迎下载。

本报告共32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本报告共32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水滴研报所有报告均是客户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商用。
相关图表
博通股份核心投资逻辑
教育
2025-09-25
来源:首次覆盖报告:华丽蜕变“高教第一股”,城市学院未来可期
查看原文
博通股份与可比公司估值对比(以 9 月 24 日收盘价为基准)
教育
2025-09-25
来源:首次覆盖报告:华丽蜕变“高教第一股”,城市学院未来可期
查看原文
公司期间费用率预测
教育
2025-09-25
来源:首次覆盖报告:华丽蜕变“高教第一股”,城市学院未来可期
查看原文
公司营业收入、业务构成、增速及毛利率等财务指标预测(单位:百万元、%)
教育
2025-09-25
来源:首次覆盖报告:华丽蜕变“高教第一股”,城市学院未来可期
查看原文
2022 年以来公司主要盈利财务指标(%) 图27:2022 年以来公司合同负债(亿元)和增长率(%)
教育
2025-09-25
来源:首次覆盖报告:华丽蜕变“高教第一股”,城市学院未来可期
查看原文
公司经营性净现金流(亿元)及收现比(%) 图25:公司投资性净现金流和筹资性净现金流(亿元)
教育
2025-09-25
来源:首次覆盖报告:华丽蜕变“高教第一股”,城市学院未来可期
查看原文
回顶部
报告群
公众号
小程序
在线客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