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10年本质思考-张小龙篇
此文必看★值得收藏雷军/张小龙/王兴/张一鸣/黄峥互联网10年本质思考密 级机密单 位内部—— 目 录 ——【 雷军篇 】1.如何思考长期问题关于互联网的两次长考(2008-12-22)2.如何从现象中学习雷军的师承(2014-12-14)3.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雷军的性格与命运(2014)4.别人眼里的雷军对话雷军:关于小米,他们说的都是错的(2016)【 张小龙篇 】1.最好的一篇采访腾讯张小龙:坚守纯粹也能成功(2013)2.高尔夫业余配对赛冠军业余选手张小龙(2018)3.在产品中流露对阅读的执著张小龙的阅读情节(2017)4.做QQ邮箱和微信的故事探秘马化腾背后的男人:张小龙 (2016)5.ISTP和INFP双重性格张小龙的星空(2016)6.推荐的8本书《微信之父张小龙的书单》【 王兴篇 】1.10年前别人眼里的王兴W和L(2010)2.思考美团的本质王兴:互联网会根本改变所有行业,但不一定发生在最底层(2015)3.一篇采访了解王兴的“特殊”专访王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2016)4.王兴的商战"兵法"对话王兴: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2017)5. 美团追求永无止境的混乱王兴的无限游戏(2018)【 张一鸣篇 】1.张一鸣对于搭建团队和自我的认知对话张一鸣:世界不是只有你和你的对手2.多次创业失败后的总结张一鸣:这几年我重新学习了青少年阶段该学习的东西 (2017)算法是一个生命体长线思考招人看基本面团队管理心得3.从找女友到爆款产品张一鸣的实证理性(2018)4.张一鸣眼里的字节跳动关于字节跳动这7年,张一鸣讲了5个故事5.不会写代码的CEO不是好HR张一鸣的用人观(2019)头条第一HR两大产品体系领导人人才运转机器共识是最大的激励【 黄峥篇 】1.如何找到新的商业突破对话拼多多黄峥:他们建帝国、争地盘,我要错位竞争(2018)2.黄峥眼里的60分黄峥思维切片:60分万岁是个好哲学(2019)3.黄峥是如何思考拼多多的人物观察:黄峥的100种偏执(2019)本分不过是最大的实用主义新加坡式公司 拼多多式经济体可知与不可知4.十篇文章剖析黄峥的精神世界拼多多黄峥:对人生、市场、需求和价值的4点思考(2019)张小龙篇# 1.最好的一篇采访腾讯张小龙:坚守纯粹也能成功(2013)在乔布斯去世两周年之际,北京正在热映他的传记电影,我们推出了一位被誉为中国最具乔布斯式创新精神的人物——张小龙。张小龙认为乔布斯的成功源于纯粹,他开发微信也一样,他就是一个纯粹的产品经理。这一点没错,但也有人指出,中国缺的不是千里马,而是伯乐,如果张小龙不是在腾讯公司,如果腾讯的老板不是马化腾,也许就不会有微信。这实际上是在讨论中国的商业环境,这正是我们关注王冉的理由。就商业嗅觉和商业技能而言,王冉是个典型的Banker,但他从不满足于在商言商。这源于他内心深处的理想主义基因,他坚信:企业家和创业者为了长期安全和长远利益,应该有一些基本的、坚定的诉求与信仰,譬如对法治、公平和自由市场经济的追求与坚守。我们因此关注有作为的国企经理人,一位是中国唯一的双料世界500强公司董事长宋志平,一位是地方支柱型国企掌舵人曹慧泉。身为大国企老总或许会被视为一种幸运,但只有身在其中才能甘苦自知。国企经理人必须把政治家与企业家的素质集于一身,方可腾挪出实现企业家抱负的空间。官场最重要的逻辑是妥协与不出错,商场的成功之道则是不断创造新价值。很多国企经理人妥协出了一个碌碌无为的大好仕途,也有一些才华横溢但不善妥协的国企经理人出师未捷身先死,像宋志平和曹慧泉这样在妥协中创造商业价值的国企经理人,实在是少之又少。——编者“乔布斯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在知乎社区上,张小龙回答道:“说明纯粹也能成功。”已经将微信送上轨道的张小龙,或许从内心深处,仍希望坚持这种纯粹。张小龙认为乔布斯的成功源于纯粹,微信也一样。但外界既期待他的职业生涯能有更多可能性,也担心他在腾讯这艘大船上能否继续坚守纯粹“比想象中黑瘦、局促,是个标志性人物。”这是一位媒体记者发表的评论。如今,在中国互联网圈里,得见张小龙似已成为一种殊荣。一是因为他已绝少露面,二是因为微信的影响力举足轻重。过去两年,微信用户从5000万猛增为4亿多,腾讯控股(00700.HK)则因微信的想象空间,市值破千亿美元。张小龙本人亦从小圈子熟知的技术牛人变为众人知晓和媒体追逐的“微信之父”,甚至被“神化”。但正是在微信成为腾讯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业内开始理性地看待张小龙,正如人们对微信商业化存有的质疑一样,毁誉参半。他的出现和成功是极客精神和乔布斯式创新在中国的体现,但他的成功并不完全源于个人才华,对这匹千里马来说,最幸运的莫过于他遇到了马化腾这位伯乐以及腾讯这个足够驰骋的平台。他对文艺和哲学的理解让他成功地把自己的价值观放到微信上,成就了微信的简洁之美,但他看上去不善交际的性格或许会让外界对微信产生更多误解。从推出Foxmail(可与微软Outlook相媲美),到被腾讯收购,并为腾讯开发出“七星级产品”(QQ超大附件邮箱),再到推出微信,张小龙走的是一条极客或产品经理之路。很多企业家亦经常自称为产品经理,如乔布斯、马化腾、扎克伯格、李彦宏、雷军、周鸿等。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是潮流。但产品经理不一定是企业家。2013年,与张小龙一样不善社交的扎克伯格已完成从极客向企业家的转化,而张小龙没有选择同样的道路。从程序员到产品经理张小龙给世界的第一张名片是Foxmail创立者。1997年,张小龙自己编程的Foxmail面世,并迅速凭借口碑达到400万用户。今年中,一篇署名张小龙大学同学的回忆文章称,别人做的软件,能根据样子反推出它是怎么出来的,而小龙做的东西,看了却不知道他是怎么做的。从该文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张小龙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七年求学经历中,个性比较沉默,不修边幅,但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1994年,张小龙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一家软件公司,两年后该公司解散,他便开始写Foxmail程序。据360董事长周鸿回忆,1998年左右张小龙就已是非常厉害的程序员,有意思的是,他还跟周鸿 一起研究过盗版碟。“如果没有微信,张小龙或许不会成为名人,但即便没有微信,他也已经是中国最优秀的程序员之一。”一位互联网行业人士如此评价道。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张小龙是与求伯君、雷军、王江民等齐名的软件程序员。但张小龙并未选择创业。2000年初,Foxmail软件被博大公司以1200万元人民币买走。当时,张小龙曾对外表示,自己并不看重所谓的话语权,并意识到“与其一个人写程序,不如组织一大堆人写程序”。张小龙在博大度过了沉寂的五年。2005年,博大又将Foxmail及其知识产权卖给了腾讯,张小龙及其团队成为腾讯员工。腾讯给予张小龙较大的自由空间,任命其为腾讯广州研发中心负责人,该研发中心被允许在腾讯总部深圳之外自成一体。2007年,QQ邮箱因推出“超大附件”等功能一举成功,成为中国用户人数最多的邮箱,张小龙团队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新的问题是,张小龙需要从比较“重”的软件思维转向比较“轻”的互联网思维。与他同龄的雷军(小米创始人)亦不免感慨:当年太执着于软件,太执着于要打败微软,导致思维不能转变,错
互联网10年本质思考-张小龙篇,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24.19M,页数54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