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数字化转型存在马太效应吗? ——基于银行功能的经验阐释

1银行数字化转型存在马太效应吗?——基于银行功能的经验阐释宋科1 郭一鸣2 徐蕾3【摘要】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厘清数字化赋能商业银行功能转型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对于准确把握并推动不同类型银行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银行流动性创造和风险承担的功能视角,通过手动整理、文本挖掘等方式收集海量微观数据,构建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银行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存在的“马太效应”,并进一步考察外部数字化与内部数字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银行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并降低风险承担水平。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提高银行经营效率、降低银行运营成本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和风险承担水平。数字化转型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和风险承担的赋能效果在不同规模银行中存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数字化转型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和风险承担两大核心功能的赋能作用在大型银行当中更为显著,由此进一步加剧了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两极分化。分维度看,数字化战略、数字化组织、数字化产品和数字化技术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的影响在不同规模银行中均存在显著的“马太效应”;而在银行风险承担方面,数字化组织在不同规模银行中存在显著的“马太效应”。外部数字化对银行内部数字化存在一定的“技术溢出效应”。外部金融科技发展有助于增强银行自身数字化转型对流动性创造的赋能效应,但是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为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对不同规模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效应的规律性认识、科学合理推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参考。【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商业银行;银行流动性创造;银行风险承担;马太效应1 宋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2 郭一鸣,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3 徐蕾,中国建设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济学博士。2一、问题提出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势不可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已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行动纲领。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列为重点工作任务。在金融领域,新兴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结合,为服务实体经济创造了更多元、更包容、更有效的方式。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于 2019 年和 2022 年两次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要求金融机构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2023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此外,《“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为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指明方向。从既有文献看,围绕金融科技影响商业银行功能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但大多数基于外部数字化视角,从外部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等方面探讨金融科技发展对传统银行风险承担(邱晗等,2018)、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盛天翔和范从来,2020)、流动性创造(宋科等,2023a)等的影响。只有部分研究关注商业银行自身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效应,分析数字化转型与银行风险(郭晔等,2022;蒋海等,2023)、经营绩效(谢绚丽和王诗卉,2022)、劳动力需求(余明桂等,2022)、流动性囤积(项后军和高鹏飞,2023)等之间的关联。鲜有文献从商业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的功能视角充分探讨对数字化赋能商业银行的理论逻辑、实践路径以及结构性差异。事实上,由于不同规模银行基于自身资源禀赋、技术实力、组织架构等因素上呈现异质性,数字赋能的经济效应可能存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一方面,大型商业银行凭借自身规模优势走在数字化转型前列,具有更充裕的流动性(宋科等,2023a)和更低的违约率(王曦和金钊,2021)。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处于劣势,面对大型银行的业务下沉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压力,经营管理面临挑战,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部分中小银行的金融科技投入仅占营业收入的 1%,少数村镇银行甚至无法实现简单的业务线上化功能1。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不同规模银行之间的差距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扩大,进而在流动性创造和风险1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指出,由于中小银行在技术、资金等方面比较优势不足,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经营管理模式面临挑战。3转换等核心功能(Bhattacharya and Thakor,1993)方面呈现“马太效应”。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 年)》中提到,金融科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容忽视。如何认识和应对大小金融机构间数字化发展的“马太效应”问题是未来一段时期深化金融与科技融合,推动金融业数字化发展亟需攻关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基于银行流动性创造和风险承担的功能视角,使用 2014—2020 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数字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可能存在的“马太效应”,并进一步考察金融科技发展等外部数字化对银行内部数字化赋能作用的影响。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使用基于手动整理、文本挖掘等方式收集的海量微观数据,构建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dex of Banks in China,DTIB)。该指数的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可持续性和可比性等特征,能够准确、客观、真实地反映银行数字化转型内涵和规律(宋科等,2023b)。目前,除谢绚丽和王诗卉(2022)等极少数研究采用多维指标进行数字化转型指数构建外,大多数研究借助银行对外合作数量、金融科技关键词词频等单一指标衡量银行数字化转型(郭晔等,2022;蒋海等,2023),所得结论无法全面反映银行在战略、组织、技术、产品等方面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效应。相较而言,综合指数法能够容纳多方面数字化信息。本文在北京大学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简称北大指数)的基础上补充和细化转型评价体系的子维度;选取更丰富且具代表性的二级指标综合评价各子维度转型情况;权重确定方面,本文做法与北大指数各有侧重,北大指数更侧重管理层面的变革,本文更关注数字技术在转型中的基础性作用。②重点对数字化转型赋能银行功能的异质性予以充分探讨,验证了基于银行功能视角的数字化转型“马太效应”,这不仅丰富了有关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文献,更有助于强化对不同规模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效应的规律性认识,为科学指导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③将外部和内部数字化对传统银行功能的影响纳入统一研究框架,实证分析了银行外部数字化与内部数字化之间的关系,即外部数字化对银行内部数字化赋能的“技术溢出效应”。4二、理论分析(一)典型事实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利用新型技术改变价值创造过程以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着力推动数字化转型(Vial,2019)。就商业银行而言,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摆脱对传统实体线下机构或者金融产品的依赖,而是将数字化渠道内嵌入各类业务场景中,向客户提供即时、无障碍和情境式的金融服务(Ki

立即下载
金融
2025-03-25
26页
1.81M
收藏
分享

银行数字化转型存在马太效应吗? ——基于银行功能的经验阐释,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81M,页数26页,欢迎下载。

本报告共26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本报告共26页,只提供前10页预览,清晰完整版报告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立即下载
水滴研报所有报告均是客户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商用。
相关图表
s1表现出的Test time Scaling
金融
2025-03-25
来源:DeepSeek银行部署加速,AI金融应用迎来跃迁
查看原文
QwQ-32B模型表现
金融
2025-03-25
来源:DeepSeek银行部署加速,AI金融应用迎来跃迁
查看原文
DeepSeek R1成本与理论收入
金融
2025-03-25
来源:DeepSeek银行部署加速,AI金融应用迎来跃迁
查看原文
DeepSeek R1训练方法
金融
2025-03-25
来源:DeepSeek银行部署加速,AI金融应用迎来跃迁
查看原文
DeepSeek R1架构图
金融
2025-03-25
来源:DeepSeek银行部署加速,AI金融应用迎来跃迁
查看原文
随步数提升R1-Zero的AIME任务准确度
金融
2025-03-25
来源:DeepSeek银行部署加速,AI金融应用迎来跃迁
查看原文
回顶部
报告群
公众号
小程序
在线客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