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中国农食系统气候转型:迈向净零排放、气候韧性与社会公正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Macro and Green Finance Lab)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金融支持中国农食系统气候转型:迈向净零、气候韧性与社会公正的未来金融支持中国农食系统气候转型 迈向净零、气候韧性与社会公正的未来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2马骏 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MGF Lab)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FS)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 员会主任农业与食物系统的气候转型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一个拥有 14 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中国农食行业中许多企业和小微农户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提升气候韧性方面仍显著不足。同时,鉴于中国农食行业中的小微农户数量庞大,而且他们在气候相关风险方面的暴露度和脆弱性较高。因此,确保农食系统气候转型过程中的公正性和包容性至关重要。 金融在促进公正、包容的气候转型中可以发挥关键作用。随着中国基于二十国集团(G20)“转型金融框架”(Transition Finance Framework)积极构建转型金融体系,并将农业作为重点支持领域之一,金融机构和农食企业将获得更明确的标准和指导,以运用转型金融工具开展气候减缓和适应项目。转型金融体系中的金融和财政激励政策通过降低相关成本和风险,有望进一步促进更多私人资本投入到农食行业的气候转型活动中。 值得强调的是,应将“公正转型”原则纳入转型金融体系的其他关键支柱,包括界定标准、信息披露、金融工具和激励政策。同时,还应积极探索综合运用转型金融、供应链金融和混合金融工具,以支持农食系统的气候转型。前言 肖恩-基德尼 先生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 首席执行官 世界正面临着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金融在推动向更可持续的未来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食系统的转型需求尤为迫切,因为革新该系统不仅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还能保障当前及后代的粮食安全和营养。因此,当务之急是引导资金支持农食系统的气候转型活动,加快其向更可持续的实践转型。 中国已经作出对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承诺,并采取了积极措施加速转型。这包括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低碳转型目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制定的转型分类标准。此外,很多地方政府还制定了区域转型标准,展示出积极创新的步伐,致力于实现更加绿色的未来。凭借在气候融资市场上取得的这些突出成就,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拥有巨大潜力,能够将资本流转向可持续农业,同时建立更具韧性的食物系统。本报告聚焦于农食体系气候转型中的投资机会和热点,这些机会和热点有望加速中国转型并支持实现其气候目标。报告就转型金融如何促进农食企业转型,并撬动更多私人资本以促进中国农食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通过运用转型债券引导资本流向农食系统的气候转型活动,我们可以调动所需资源,推动转型变革,建立净零排放和具有气候韧性的食物系统,并实现公正转型。 白雅婷 女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 驻华代表随着全球社会努力应对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影响,转型的呼声变得日益迫切。农食系统作为生活和生计的基石,同时也贡献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处于这一挑战的最前沿。本报告由北京大学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Macro and Green Finance Lab)和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limate Bonds Initiative)合作撰写,深入探讨了金融机制在推动中国农食体系向净零排放、气候韧性和实现包容性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弥补农食行业的气候转型金融缺口不仅是一项金融挑战,更是一个纠正发展路径、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社会经济模式的深远机遇。 本报告还强调了实现公正和包容转型的重要性。我们的研究表明,有针对性的金融工具和政策激励对于促进可持续实践至关重要,尤其对于小微农户等脆弱性高的参与者而言,他们往往是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利益相关者,然而他们对于保障数十亿人的粮食安全却至关重要。推动农食系统进行公正的气候转型对于实现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至关重要。为此,本报告为政策制定者、行业领导者、金融市场从业者、发展机构以及农食系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以便我们能采取集体行动,利用金融创新重塑农食行业,释放其巨大潜力,并推动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进展。我们衷心感谢所有为本报告做出贡献的合作伙伴和专家,他们提供了宝贵的中国和全球视角。在未来的道路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致力于将这些见解转化为支持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增长的可行战略,确保在我们实现可持续未来的征程中,不让任何人掉队。金融支持中国农食系统气候转型 迈向净零、气候韧性与社会公正的未来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3报告摘要中国的农业食物系统(简称“农食系统”)向净零排放和气候韧性进行转型刻不容缓,并且这一转型过程必须是公正包容的。农食系统不仅贡献了约三分之一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而且面临显著的气候风险,因此对于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都十分关键。同时,确保农食系统的气候转型与其他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UN SDGs)相一致对于推动社会的公正与包容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全球主要的农产品与食物生产国和拥有14亿人口的消费国,中国必须推动其农食系统实现公正包容的气候转型。这是必由之路。农食系统实现这一气候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全球的气候资金仅有4.3%(2020年约285亿美元)投向农食领域,仅为农食领域气候融资需求的七分之一。目前支持农食部门的气候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和开发性金融机构,而这远远不能满足气候融资需求。因此,撬动大量私人资本投入农食系统气候转型领域是弥合融资缺口的关键。但是,中国的农食部门长期面临着多重融资约束,而且现行的绿色金融政策和普惠金融政策与农食部门的气候转型金融需求尚不匹配。要解决这一挑战,政府和金融部门亟需进一步的政策协同与金融创新。鉴于农食系统中存在大量的中小微主体(农户、小微企业等),支持农食系统气候转型的金融工具应纳入“公正转型”原则,以确保这一转型不会加剧既有的社会不平等,同时让更多人共享农食系统气候转型的发展机遇。转型金融在撬动私人资本支持中国农食系统气候转型并确保其公正性方面具有关键角色。中国人民银行正牵头建立中国的转型金融体系,并将农业纳入了重点支持行业之一。目前,支持农食系统气候转型的金融创新与实践仍处于十分早期的阶段,主要集中在贷款和债券领域。未来,私募股权(PE)和风险投资(VC)基金、保险、碳金融工具、混合金融以及供应链金融等其他金融工具在支持中国农食系统气候转型方面也可发挥重要作用。大型农食企业的角色尤为重要,其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和支持供应链伙伴共同开展气候转型的行动。本报告剖析了金融支持中国农食系统气候转型所面临的主要瓶颈,包括农食部门缺乏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大型农食企业尚未制定可信的转型计划(特别是纳入范围三的减排以及提升供应链的气候韧性),以及政策激励不足。为了解决这些瓶颈,需要金融、财政和产
金融支持中国农食系统气候转型:迈向净零排放、气候韧性与社会公正,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2.01M,页数17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