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研究专题报告:权力的游戏,美国行为的根源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免责条款部分 [Table_Summary] 权力的游戏:美国行为的根源 恒大研究院研究报告 宏观研究 专题报告 2019/6/19 首席经济学家: 任泽平 研究员:罗志恒 联系人:贺晨 联系人:梁颖 导读: 2018 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2019 年 5 月以来,美方大幅提高对华加征关税税率,切断供应链打压中国高科技旗舰企业华为。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并走向科技战、投资限制、人才交流中断、地缘政治孤立中国等。 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是什么?美方的真实意图及行为根源是什么?中美会否掉入修昔底德陷阱? 本文从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出发,全面总结美国崛起过程中英美冲突、美国为维护霸权打压前苏联日本欧洲的历程以及世界霸权交替的其他国际冲突案例,分析美国行为的根源,并推演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势。 摘要: 冲突与合作是贯穿国际关系的两大主题,其中国际冲突具有破坏性、持续性和传染性。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分别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引发国际冲突的根源可分为四类:大国博弈下的权力之争、国家治理模式差异、意识形态差异和文明种族冲突。现实主义认为大国博弈是零和博弈,国家间冲突的根源在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结构,因此国际体系是无序的。国际结构(如单极、两极、多极格局)在发生转变时不稳定性凸显,大国之间的博弈必将导致紧张关系加剧或冲突爆发。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关系不是零和博弈,各国可通过合作建立规范的国际体系和机制来保证国家间的相互合作。建构主义强调国际关系是一种社会建构,国际政治主要受到价值观、文化和社会归属感等观念的影响。 巩固霸权地位是美国的根本目标和行为根源。美国行为的驱动力主要是价值理念和现实利益,但价值理念及治理模式的推广最终服务于现实利益,本质上是披着自由民主基督教外衣的实用主义者和精致利己主义者。具体来看,一方面美国在精神层面表面上追求推广以基督教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和国家治理模式。受到基督教哲学的影响,美国的思维方式与价值体系具有“一元性”,即“非好即坏”、“非敌即友”。基于此,美国对其制度具有超常的自信与优越感,坚信其代表着“正确”的发展模式,需要由美国代表“正义”去纠正与改造“邪恶”势力;另一方面,美国在现实层面追求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和现实利益,在国际关系中采用“零和博弈”的现实主义思维巩固霸权地位。当美国在占据绝对优势和主导权时更加倡导所谓“民主自由”的价值推广,而在其霸权地位受到挑战时回归现实利益,在关键时刻摒弃民主自由做派,利用其霸权地位,以维护正义、解决贸易冲突和文明冲突等各种幌子打压崛起大国,如 70-80 年代的美日贸易战、60 年代以来的美欧贸易战、美苏争霸及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 从美国崛起及维护霸权的历史看,实用主义及现实主义的理念在其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1)美国在弱小之时实行政治上的“孤立主义”、经济上的“门户开放”政策,韬光养晦式的低调发展赶超英国。在 19 世纪下半场,面对德国、美国的崛起,英国将重心放在遏制德国,相对放松恒大研究院研究报告 立足企业恒久发展 2 服务国家大局战略 了对美国的打压。美国在内战结束后经济快速发展,但其并未直接挑战英国在军事、国际贸易秩序等核心利益领域的霸权地位。二战结束后,英国国力大幅衰弱,美国主导建立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经济、政治、军事、金融等领域全面超越英国,确立其霸权地位。2)在确立其霸权地位后,美国转为“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霸权主义”,并不断打压苏联、日本、欧盟等崛起。其中,欧日在价值理念、治理体系与美国相近,但仍受到遏制。美苏方面:冷战背景下,苏联在经济及军事领域的发展与扩张均对美国的霸权利益和国际战略构成严峻挑战,美国为巩固主导地位,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领域全面遏制苏联,最终苏联解体。美日方面:20 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日美经济争霸从六大行业的贸易战逐步升级为汇率金融战、经济战和科技战,从产业冲突到宏观协调和经济制度冲突,最终以日本金融战败失去挑战美国霸权资格、美国维持世界霸权告终。美欧方面:苏联解体后,欧美联盟的基础——共同抗苏的需要不再存在,欧共体(欧盟)的崛起在经济、金融、国际经贸等领域均对美造成威胁,美欧关系进入合作与制衡阶段,双方贸易冲突加剧,美国多次利用 WTO 和单边政策对欧洲进行贸易制裁。但是欧盟并非主权国家,内部存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债务偏高等问题,难以全面挑战美国霸权,因此美国对其打压并未上升到全面遏制的高度。 从世界霸权交替的历史来看,修昔底德陷阱客观存在,守成大国压制新兴崛起大国是必然规律。新兴大国崛起,希望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和国际地位,守成大国的霸主利益、权威及规则受到挑战,天然具有压制崛起大国的内在动力。除 20 世纪以来美国的崛起史外,历史上其他经济大国压制新兴崛起国家的案例比比皆是,如 17 世纪中后期至 18 世纪中期的英荷海上争霸、18 世纪后期至 19 世纪中期英法之争以及 1880-1910 年英国对德国的打压等。根据麦迪逊数据,存在“60%定律”(经济学意义上的“修昔底德陷阱”),即当新兴崛起大国实际 GDP 相对守成霸权大国超过 60%左右,两国矛盾进入集中爆发期。具体来看,德国统一后,经济持续追赶,德国/英国 GDP 从 1870—1880 年的 70%左右持续上升到1913 年的 106%,德国挑战英国霸权,1914 年“一战”爆发;德国战败后又迅速崛起,德国/英国 GDP 迅速上升到 1939 年的 125%,“二战”爆发。苏联/美国 GDP 从 1929 年的约 30%持续上升到“二战”前的 50%左右,美苏冷战期间苏联采取进攻态势正发生于苏联/美国 GDP 相对较高的 1970 年代。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日本/美国 GDP 从战后不到 10%上升到 1970 年代后期的 43%,广场协定后因日元升值而继续上升到58%,日美冲突加剧。欧美 GDP 之比从 1951 年马歇尔计划结束时的 50%上升到 1960 年代的 65%左右和 1970 年代后期的 90%,期间欧美冲突不断,欧洲反美国控制的情绪增加等。2018 年,中国 GDP 规模相比美国达到 66%,预计 2027 年前后,中国 GDP 规模将超过美国。 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是一场权力的游戏,是赤裸裸的实力竞赛,是霸权国家对新兴大国的战略遏制。文明的冲突、冷战思维的意识形态对抗都是幌子,国家治理模式、意识形态、地理位置、思想文化等因素均服务于大国博弈。中美贸易摩擦只有两个可能结局,要么我们被遏制,要么伟大崛起。中国积极推动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开放,拥抱全球化,市场经济理念深入人心、民营经济占比和影响力逐步扩大、政治更加民主和法治,因此文明的冲突和意识形态对抗并不能解释美国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摩擦、投资限制、技术封锁和地缘孤立等。美国打着贸易战的旗号,剑指中国经济崛起和产业升级,尤其是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战略遏制和“围猎”,试图重演 80 年代美日贸易战以遏制中国复兴,是过去十多年美方遏制中国崛起战略的延续和升级,服从于世界政经局势、社会意识形态恒大研究院研究报告 立足企业恒久发展 3 服务国家大局战略 演化以及中美关系变迁,是国
[恒大研究院]:宏观研究专题报告:权力的游戏,美国行为的根源,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7M,页数22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