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及下辖各州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
区域研究报告 1 青海省及下辖各州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 公共融资部 李娟 经济实力: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东北部,是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地,同时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发源地,也是国家重要水源地及生态安全屏障。境内盐湖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及新能源资源蕴藏丰富。近年来,青海省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循环产业、清洁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资源依托型产业体系,且随着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旅游业发展提速,二、三产业双核驱动带动全省经济保持发展;但受制于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限制,区域可供开发土地面积及资源价值转化支撑仍较为有限,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022 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610.07亿元,继续居全国各省市第 30 位,仅超西藏自治区;同年,在盐湖化工及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下,工业经济对青海省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凸显,当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5.5%,但旅游、出行、文化娱乐及居民服务等行业受公共卫生事件等超预期因素冲击较大,投资消费双降使得全省经济增长承压,当年经济增速为 2.3%,低于全国水平 0.7 个百分点。2023 年前三季度,青海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文旅产业复苏强劲,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但投资增长动能仍不足;当期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695.69 亿元,同比增长 5.6%,增速分别高于上年同期、全国同期增速 3.0 个百分点和 0.4 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增速分别为-7.9%和 13.1%。 从下辖各州市情况看,青海省各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受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环境承载能力等差异影响分化显著,且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对消费、旅游等冲击影响,2022 年除海西州和果洛州经济增速高于全省水平外,其余各州市经济均呈低增长态势,增速水平低于 2.5%。当年省会西宁市经济总量仍保持领先地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644.35 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达 45.5%;柴达木地区的海西州和处于东部城市群的海东市经济总量次之,分别为 842.55 亿元和562.79 亿元,其中海西州地域辽阔、资源富集,工业经济占绝对比重,2022 年受益于盐湖化工业及煤化工业等产业增长带动,其经济增速以 5.7%领跑全省,且人均指标亦显著领先于其他州市。其余州市区域开发受生态保护限制程度高,经济发展水平落后,2022 年海南州经济总量首次突破 200 亿元,黄南州和海北州略超 100 亿元,当年三者经济均处于 0.2%-0.5%的低增长区间;玉树州和果洛州地区生产总值甚至低于 80 亿元。从三大需求看,2022 年各州市普遍面临投资增长动能不足、消费需求减弱等多重压力,且对外开放程度不高。2023 年上半年度,青海省各州市消费市场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体量较小的果洛州经济实现新世纪评级版权所有区域研究报告 2 两位数增长(20.4%),西宁市和海北州经济亦实现较快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 9.8%和 7.6%,其余州市经济恢复进程较缓,增速仍处于较低水平。 财政实力: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青海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在全国排名靠后。2022 年,全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329.10 亿元,受留抵退税规模扩大及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全省增值税及房地产相关税收减收明显,但得益于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资源型企业利润增长带动全省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增势强劲,当年税收收入实现逆势增长,同比增长 9.0%至 255.84 亿元,抵消了非税收入下降带来的影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实现增长 19.7%;但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仍很低,仅为 16.66%,财政平衡高度依赖于持续大额的上级转移支付收入,2022 年全省获得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 1588.63 亿元。此外,由于土地市场需求不足,青海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有限,且当年土地成交明显缩量,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大幅下滑 53.6%至 92.58 亿元。2023 年前三季度,青海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两位数较高增速(14.1%),但同时面临主要工业产品价格高位回落压力,持续性增收压力较大。 从下辖各州市情况看,2022 年,受益于重大项目投产及碳酸锂、钾肥、煤炭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工业经济占绝对主导且资源富集的海西州税收拉动作用显著,全年全州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41.91 亿元,同比逆势大幅增长87.0%,收入规模首次反超经济总量领先的西宁市,总量和增速均跃居全省首位;而西宁市在留抵退税及房地产持续低迷等不利因素影响下财政收入有所下滑,当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31.72 亿元,同比下降 14.4%,收入规模退居第 2 位。其余州市与上述两州市收入差距仍显著,其中经济排名相对靠前的海东市由于减税降费及上年一次性非税抬高基数等影响,成为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最大的州市,同比下降 29.8%,其与海南州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两者分别实现收入20.28 亿元和 18.46 亿元,其余四州市收入规模均不足 10 亿元。青海省各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均对上级补助收入依赖度很高,除海西州和西宁市外,其余州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均未超过 12%,且 2022 年大部分州市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大。2023 年上半年度,除海西州未获取到财政收支相关数据外,其余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增长,海东市增速较为亮眼,海西州面临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回落压力,财政收入恐难维持高增长。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方面,青海省各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普遍偏小,2022 年,由于房地产市场遇冷、土地成交显著降温,土地财政贡献度相对较高的西宁市和海东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均大幅下降,其中西宁市收入规模由上年的 157.64 亿元降至 54.24 亿元,海东市同比大幅下降 45.6%至 11.97 亿元;其新世纪评级版权所有区域研究报告 3 余各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仅为个位数。2023 年以来青海省各州市土地成交仍惨淡,且后续房地产市场复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全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对财政收入的支撑预期仍有限。 债务状况:青海省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全国其他省市相对较小,但由于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资金需求,近年来青海省政府债务规模逐年增加,截至 2022 年末,全省政府债务余额为 3044.28 亿元,较 2021 年末增加 257.09 亿元;且由于财力较弱,2022 年末青海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其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9.25 倍,该比率仍居全国首位。随着政府债务规模的持续较快增长而财政增收面临压力,青海省政府债务负担有所加重;但得益于经济增长预期、大额稳定的中央转移性支付及不断完善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等,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从下辖各州市情况看,2022 年海西州、海东市和海北州债务增速相对较缓,其余各州市政府债务规模总体保持两位数较快扩张态势,债务规模相对较小的玉树州和果洛州增幅尤为突出,处于 20%上下。以 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进行比较,受限于其财力,海东市和果洛州该比率达 10倍以上
[新世纪评级]:青海省及下辖各州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86M,页数25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