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防疫机器人研究报告
1 5G+防疫机器人研究报告 (2021 年) 中国移动研究院1 前 言 新冠疫情的爆发引发了人类对于更安全、更高效的防疫措施的思考。防疫机器人作为疫情时代的 AI 智能产物,在疫情面前起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基础保障和协助的作用。但当前的防疫机器人普遍只能代替用户完成简单的流程化工作,对于复杂场景的智能判断和适应能力仍然有待提高。中国移动致力于联合产业伙伴,分析研究防疫机器人的典型应用和技术演进趋势,加速推进防疫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 本研究报告旨在提出中国移动对于防疫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典型应用的分析,并结合防疫机器人的现有技术能力、测试用例,提出防疫机器人的技术能力演进趋势,希望能够对业界研究防疫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及技术趋势提供指导及参考,共同推动防疫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本研究报告的版权归中国移动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复制或拷贝本建议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1 2 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以及防疫常态化工作的开展,使得防疫机器人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从预测病毒扩散模型到指导疫苗研究,从人脸识别测温到云端智能清洁、消毒、巡逻,甚至给特殊人员送饭送药、提供导诊服务,防疫机器人无处不在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潜力。目前,防疫机器人是在原有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基础上改造提升,进行疫情防控的智能服务机器人。但当前的防疫机器人普遍只能代替用户完成简单的流程化工作,对于复杂场景的智能判断和适应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据统计,2019 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 22 亿美元,约占全球 25%市场份额,预计 2021 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接近 40 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2020 年,中国移动研究院与中国移动国际公司在启动了针对防疫机器人的研究和测评工作,结合防疫工作的无人化作业需求制定测试用例,协同多家机器人厂商进行防疫机器人的功能和特性测试,构建物联网机器人终端产品库。通过分析防疫机器人的现有技术能力,结合测试用例结果,创新探索 5G 通信技术赋能防疫机器人产业的技术架构领域,刚性需求驱动带来应用场景下沉,防疫机器人产业将进一步向各行业深度渗透。伴随着 5G SA 网络逐步成熟,云边端协同能力进一步增强,5G 云化机器人在 1-2 年内有望成为第二批商用落地的 5G应用,将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做出更多贡献。 防疫机器人产业将成为未来全球防控疫情常态化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撑,但由于防疫机器人的研发耗时较长,面对突发疫情,目前各大厂商主要通过改造现有机器人以适应市场需求。中国移动践行“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希望与各产业合作伙伴共同推进防疫机器人的发展及产业成熟。未来防疫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应加强防疫机器人技术研究和演进趋势分析,推动防疫机器人的技术架构创新和产业生态圈建设。中国移动将持续深入分析防疫机器人产业趋势变化,借助运营商的云网融合优势,为防疫机器人等各领域机器人的模式创新和应用推广提供技术基础,助力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3 在新冠肺炎肆虐的背景下,服务机器人被改造升级为专业的防疫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是指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医疗、物流、农业、商业、民用等领域,集成人脸识别、红外测温、路径规划、网络通信等技术,可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计算与人类进行协作,实现配送、清扫、安防、陪伴等多样化、复合型功能。服务机器人将成为手机终端、电脑以外重要的人机交互以及信息服务载体,市场潜力巨大。2019 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 22 亿美元,约占全球 25%市场份额,预计 2021 年我国市场规模有望接近 40 亿美元。前端产业研究院-《2020 中国防疫机器人发展报告》总结了 2014-2019 中国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情况,如图 1 所示。 图 1.2014-2019 中国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情况(单位:亿美元,%) 防疫机器人为在原有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基础上改造提升,用于疫情中医疗、配送、巡检、家用等领域,具有测温、识别口罩佩戴情况、健康码识别、自主返回充电、远程对讲与语音播报等功能,协助医院、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进行疫情防控的智能服务机器人。防疫机器人应用在医疗、配送和巡检的最前线,在赋能传统服务行业的同时,也为 5G、云计算、AI 等技术从供给侧和需求侧打开空间。刚性需求驱动带来应用场景下沉,防疫机器人产业将进一步向各行业深度渗透。随着后疫情期间医疗康复、物流配送、清洁消毒、安防巡检等大量服务岗位不断释放,防疫机器人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未来防疫机器人在医疗机构、公共场所的部署及应用将进一步普及。 4 政策、产业基础和技术驱动给防疫机器人带来了快速发展期。政策方面,在疫情期间,工信部发布《关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中央网信办联合工信部和卫健委发布《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指引》,均强调要支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服务疫情监测分析、追踪患者、构建社区防控平台等,对疫情开展科学精准防控,为防疫服务机器人的应用指明方向。据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统计数据,截止 2020 年 3 月 20 日,防疫机器人产品的使用数量居 AI 防疫产品前三。 图 3.抗疫 AI 产品分布 (来源: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 从产业基础上来看,疫情过后普通消费者的健康防护意识明显提高,“无接触+”不仅是防疫要求,更是民生需求。医疗领域中在线问诊、远程医疗等迅速发展,机场、实体店等公共区域的无人化服务等,均对防疫机器人需求大大增强。 图 4.不同防疫机器人在疫情中的应用情况 (来源: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 5 从技术演进角度分析,机器人技术的迭代使防疫机器人具备更加灵敏轻便的感官和运动系统,配合硬件的更新一定程度提升了防疫机器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为落地提供了基础;5G 通信技术的商用,为防疫机器人与云端大脑实现敏捷互联、远程交互、数据共享、智慧决策等提供了可能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多方创新也大大提升了防疫机器人智能化程度。深度学习、语义识别等方面的发展,使其具备了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图像识别等能力,还赋予了情感交流和强大的逻辑计算能力,拓宽了防疫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 根据 2020 年第三届“绽放杯”5G 应用征集大赛统计,机器人已经成为需求最为旺盛的六大通用型 5G 行业终端之一,机器人远程控制将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应用场景。 在“绽放杯”提出的 5G 应用三步走发展路径中,伴随着 5G SA 网络逐步成熟,云边端协同能力进一步增强, 5G 云化机器人在 1-2 年内有望成为第二批商用落地的 5G 应用,将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做出更多贡献。 中国移动以 5G+AICDE 为核心,以市场化手段推进 5G 行业终端和应用产业链成熟,设立规模达 300 亿元的 5G 联创基金,完善 5G 应用生态。在疫情期间,中国移动以信息化手段助力科技战疫,通过自主研发 5G 远程会诊推车、云视讯等产品为抗疫一线提供了有力支撑,并且通过 5G 防疫机器人实现了红外体温监测、佩戴口罩智能识别等功能,助力公司
[中国移动]:5G防疫机器人研究报告,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3.23M,页数34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