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行业信用研究(上)——行业信用环境
行业研究报告 1 消费金融行业信用研究(上) ——行业信用环境 金融机构部 李萍 吴可奕 一、 消费金融定义 消费金融是指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向消费者提供贷款,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行为,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不包括住房及汽车)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等。相较于传统的贷款,消费金融贷款具有小额分散、期限偏短以及缺少抵质押风险缓释措施等特征,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助贷机构、大数据及征信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及催收机构的参与。 图表1. 消费金融行业全景图 资料来源:上海新世纪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二、 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外部驱动因素 消费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观念逐步改变、征信数据的日益完善以及互联网与金融科技的不断进步密不可分。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 90 后、00 后成为消费主力,超前消费观念日益普及,居民对于消费及消费金融的需求日趋旺盛。互联网逐步普及,网购场景不断丰富,移动支付逐步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及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刺激消费的同时为消费金融行业提供了丰富的获客手段及风控数据,有助于消费金融供给主体通过海量信息处理快速得出贷款决策,满足全国各地客户小额即时贷款需求,为消费金融业务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对消费金融行业而言,风控是其健康发展的核心,在其获取的客户外部信息中,征信数据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征信新世纪评级版权所有行业研究报告 2 数据覆盖度相对较低,而消费金融行业主要服务于传统商业银行的长尾客户,此类客户的个人征信可能较为欠缺,未来征信数据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完善,将有助于消费金融行业风控有效性的提升。 图表2. 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外部驱动力 资料来源:上海新世纪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可支配支出保持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提升,为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短期内,伴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阶段转向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叠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阶段性冲击,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中国居民消费能力及消费意愿阶段性下降。 图表3.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支出情况 数据来源:WIND 资讯,上海新世纪整理 图表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 90 后、00 后逐步成为消费主力,超前消费观念逐步被接受,我国居民加杠杆意愿提升,消费信贷规模及消费渗透率逐年提升。截至 2019 年末,消费金融行业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超前消费观念日益普及互联网与金融科技不断发展征信环境不断改善新世纪评级版权所有行业研究报告 3 我国消费信贷规模113.78 万亿元,消费渗透率 35.7%2,消费金融渗透率近年来持续快速提升。 图表5. 我国消费信贷规模及增速 数据来源:WIND 资讯,上海新世纪整理 图表6. 我国消费金融渗透率 过去十余年,我国网民数量跨越式增长,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升、网购场景不断丰富,移动支付逐步普及,在刺激消费的同时为消费金融行业提供了丰富的获客手段及风控数据,支撑了消费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 图表7. 我国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 数据来源:CNNIC,上海新世纪整理 图表8. 各个应用的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传统消费金融发展面临获客成本较高、效率和安全难以兼顾等问题,借助人脸识别、机器学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技术,消费金融供给主体在批量处理客户申请及审批的同时,可实现有效的风控,兼顾效率性和安全性。随着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消费金融服务门槛和运营成本不断降低,消费金融服务得以覆盖更多的人群,我国消费金融行业得以快速发展。2019 年 8 月 22 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 年)》(银发[2019]209 号),明确提出把金融科技打造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1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的金融机构住户消费贷款规模减去金融机构住户房贷规模。 2 本文统计口径的消费信贷规模/居民消费支出 新世纪评级版权所有行业研究报告 4 图表9. 金融科技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应用 资料来源:上海新世纪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对消费金融行业而言,风控是其健康发展的核心。在其获取的客户外部信息中,征信数据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征信以央行征信系统为基础,征信数据覆盖度相对较低,而消费金融行业主要服务于传统商业银行的长尾客户,此类客户的个人征信可能较为欠缺,未来征信数据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完善,将有助于提升消费金融行业风控有效性。从我国目前征信情况来看,截至 2019 年底,央行征信系统收录了 10.2 亿自然人,征信覆盖率 72.85%,征信覆盖率逐年提升,但较美国等发达国家 90%以上的征信覆盖率仍有一定差距。百行征信做为央行征信的重要补充,自 2018 年成立以来快速发展: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在数据库建设方面,百行征信已拓展金融机构达 1768 家,接入数据共享协议签约机构近千家,个人征信系统收录个人信息主体超 1.3 亿人;截至 2020 年 5 月末,累计收录 P2P 借款人 4000 余万,基本实现网络借贷人群全覆盖,有效配合了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陆续打通了电信、司法、航旅、铁路、电力、公安等个人补充数据源,数据维度不断拓宽。除央行征信及百行征信外,公安、法院、学历等数据,以及各大电商、支付平台及互联网平台在各自应用领域积累的用户行为分析数据,均可以为消费贷款用户信用评估进行多维度的补充。 • 为银行分布式管理架构提供支撑• 提升数据安全性及网络安全性• 提升数据处理能力• 机构间可信数据交换,提升贷款审批查准率• 仲裁链可大幅缩短仲裁成本及提升仲裁效率• 反欺诈• 客户信用评估• 贷后动态风险监测• 精准营销及智能催收• 精准营销• 智能客服• 智能催收• 打破数据孤岛,提升建模能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新世纪评级版权所有行业研究报告 5 图表10. 央行个人征信收录自然人数及信贷发生人数 数据来源:WIND 资讯,上海新世纪整理 三、 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历程 我国消费金融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至今经历了萌芽阶段、试点阶段、快速发展及合规发展四个阶段。1985 年,中国银行发行了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标志着中国消费金融正式起步,此阶段消费金融产品主要提供方为银行。2009 年,为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提出以消费促发展的发展战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 4 个城市开放消费金融试点,消费金融行业供给主体逐步丰富。2013 年起,随着国内互联网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进一步放开,大型电商及互联网平台纷纷布局消费金融,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加快,消费金融行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17 年起,由于前期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个人信息保护、高利贷、暴力催收、校园贷等消费乱象逐步暴露,监管当局开始清理整顿消费金融
[新世纪评级]:消费金融行业信用研究(上)——行业信用环境,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07M,页数11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