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任泽平、马家进、连一席著(1)
总目录 扉页 目录 序言 新基建经济学宣言 第一章 疫情大流行、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第一节 疫情全面冲击宏观经济、中观行业和微观个体 第二节 全球流动性危机一度显现 第三节 疫情全球大流行、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传导渠道 第二章 启动新基建:补短板、稳增长与五大新理念 第一节 中国基建的短板在哪里 第二节 新基建的内涵与意义 第三节 新基建的五大新理念 第三章 5G: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大国竞争 第一节 5G 时代来临 第二节 5G 是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 第三节 5G 的国际竞争格局 第四节 展望与建议 第四章 数据中心:抓住数字经济新机遇 第一节 抓住数字经济新机遇 第二节 数据中心建设正当其时 第三节 行业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 展望与建议 第五章 人工智能:迎接智能新时代 第一节 迎接智能新时代 第二节 人工智能技术制高点之争 第三节 展望与建议 第六章 充电桩:迈向新能源汽车时代 第一节 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第二节 行业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展望与建议 第七章 城市群:人口大流动带来的投资机遇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基本逻辑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国际规律 第三节 中国人口大迁移: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圈城市群化 第四节 未来 1.9 亿新增城镇人口将去向何方 第五节 在人口大规模流入的城市群与都市圈适当超前基建 第八章 新基建与功能财政 第一节 新基建的资金来源 第二节 财政赤字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当前中国财政赤字情况 第四节 赤字不应受限的理由 第五节 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 第九章 全球六次金融大危机的启示 第一节 金融危机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主要的金融危机案例研究 第三节 总结与反思:在危机后诞生或盛行的经济学流派 附录 全球瘟疫史的启示 参考文献 版权页 新基建 任泽平 马家进 连一席 著 中信出版集团 目录 序言 新基建经济学宣言 第一章 疫情大流行、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第一节 疫情全面冲击宏观经济、中观行业和微观个体 第二节 全球流动性危机一度显现 第三节 疫情全球大流行、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传导渠道 第二章 启动新基建:补短板、稳增长与五大新理念 第一节 中国基建的短板在哪里 第二节 新基建的内涵与意义 第三节 新基建的五大新理念 第三章 5G: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大国竞争 第一节 5G 时代来临 第二节 5G 是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 第三节 5G 的国际竞争格局 第四节 展望与建议 第四章 数据中心:抓住数字经济新机遇 第一节 抓住数字经济新机遇 第二节 数据中心建设正当其时 第三节 行业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 展望与建议 第五章 人工智能:迎接智能新时代 第一节 迎接智能新时代 第二节 人工智能技术制高点之争 第三节 展望与建议 第六章 充电桩:迈向新能源汽车时代 第一节 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第二节 行业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展望与建议 第七章 城市群:人口大流动带来的投资机遇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基本逻辑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国际规律 第三节 中国人口大迁移: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圈城市群化 第四节 未来 1.9 亿新增城镇人口将去向何方 第五节 在人口大规模流入的城市群与都市圈适当超前基建 第八章 新基建与功能财政 第一节 新基建的资金来源 第二节 财政赤字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当前中国财政赤字情况 第四节 赤字不应受限的理由 第五节 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 第九章 全球六次金融大危机的启示 第一节 金融危机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主要的金融危机案例研究 第三节 总结与反思:在危机后诞生或盛行的经济学流派 附录 全球瘟疫史的启示 参考文献 序言 新基建经济学宣言 一、“新基建”是百年宏观经济思想的第四次革命 经济学是经世致用之学,以解释、解决所处时代的重大问题为使命。回顾百年经济思想史可以发现,宏观经济学非常伟大,因为它数次试图拯救世界。宏观经济学在经济危机中诞生,也在经济危机中发展和变革。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正是周期性发生的经济危机,赋予了宏观经济学旺盛的生命力,使其成为时代的显学。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各种经济金融危机层出不穷,例如1929 年的大萧条,20 世纪 80 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20 世纪 90 年代的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破灭,1997 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09—2012 年的欧债危机等。为应对危机,不同的经济学流派诞生或复兴、革命或反革命,争论的核心在于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市场、以何种手段干预。 1929 年的大萧条是宏观经济思想的第一次大论战、大分野,凯恩斯主义革命兴起。伯南克将研究大萧条誉为宏观经济学的“圣杯”,大萧条不仅使宏观经济学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且持续影响着宏观经济学家的信条、政策建议和研究进程。在此之前,欧、美国家信奉古典主义,相信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会自发地进行资源最优配置,政府只需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不用干预市场运行。但是大萧条却打破了这个神话,全球经济陷入了长期的深度衰退。1929—1933 年,美国 GDP(国内生产总值)下跌近 30%,工业生产减少近 50%,整体物价水平下降超过 25%,失业率最高攀升 至 25%。古典主义无法解释经济为什么会出现资源大量闲置,胡佛政府任由市场自然出清,美联储甚至错误地紧缩货币,进一步将经济推入衰退的深渊。更为严重的是,世界各国采取贸易摩擦、提高关税、竞争性货币贬值等以邻为壑的手段,加重了危机,导致危机从金融危机蔓延成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以及军事危机,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崛起,建议政府这只“有形之手”通过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干预经济,以弥补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场机制失灵。践行凯恩斯主义的“罗斯福新政”最终帮助美国走出了大萧条。 20 世纪 70 年代的“滞胀”是宏观经济思想的第二次大论战、大分野,新自由主义兴起。“二战”后凯恩斯主义被西方国家奉为圭臬,“菲利普斯曲线”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有力依据,政府可以在通胀和失业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并由此实现了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但是到了 70 年代,由于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美国经济出现了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的滞胀现象,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高达两位数,失业率也快速攀升至近 10%,菲利普斯曲线失效,凯恩斯主义对此无法解释与应对。滞胀的成因除了两次石油危机带来的成本冲击以外,主要是此前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为了追求过高就业目标而执行的过度扩张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产生了严重弊端,凯恩斯主义受到挑战,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奥地利学派、新自由主义等纷纷兴起,古典主义精神复兴。践行上述思想的沃尔克采用紧缩货币来抗击通胀,里根实行减税、放松管制、私有化等供给侧改革,美国经济迎来了低通胀、高增长的“大缓和”黄金时期。 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宏观经济思想的第三次大论战、大分野,新凯恩斯主义复兴。滞胀之后,西方国家大多实行新自由主义和通货膨胀目标制,而且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在 20 世 纪
新基建-任泽平、马家进、连一席著(1),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7.68M,页数360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