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司法观察报告
12目录一、司法观察背景............................................................................................. 1二、智能制造产业反映、问题分析与司法对策.............................................2(一)数据维度:需关注规范数据要素利用与高效流通秩序....................31.产业反映.................................................................................................. 32.问题分析.................................................................................................. 53.司法对策.................................................................................................. 7(二)算法维度:需关注人工智能权责界定与应用安全限度....................91.产业反映................................................................................................102.问题分析................................................................................................ 113.司法对策................................................................................................13(三)主体维度:需关注调适新型生产关系与权利义务边界..................151.产业反映................................................................................................152.问题分析................................................................................................173.司法对策................................................................................................19三、下一步工作思路方向...............................................................................20(一)更新司法理念,以包容审慎态度为产业创新预留空间..................21(二)深化专业审判,以过硬司法能力应对产业技术挑战...................... 22(三)加快规则供给,以高质量司法裁判稳定市场发展预期..................23(四)推进协同共治,以系统性思维凝聚产业治理合力.......................... 231一、司法观察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与“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在国家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宏大布局中,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为引擎的智能制造,不仅是一个产业方向,更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构筑国家长远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核心。不仅为产业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也为包括人民法院在内的国家治理参与者,指明了服务中心大局的方向。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如何有效护航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时代赋予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需要回应的核心实践课题。为此,2025 年 6 月至 8 月,广州互联网法院院长带队围绕“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智能制造发展”主题,深入广汽集团、亿航智能、文远知行、里工实业、致景科技、南方电网等 6 家智能制造企业园区一线,开展实地调研。结合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典型案例的研究,为司法机关护航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与实践指引。2二、智能制造产业反映、问题分析与司法对策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产业的法律形态正在发生变化。调研中发现的典型法律问题与现象,可归纳为 4点。其一,以数据、算法为代表的新型生产要素引出了新权利的界定问题。这类无形权益的价值主要在动态流转与应用中实现,其权利归属与利益分配方式与传统物权或知识产权法的静态保护维度存在差异,司法实践中需要探索适应其动态特性的新规则。其二,人工智能决策的“黑箱”特性带来了新风险的责任划分问题。当智能系统造成损害时,在设计者、开发者与使用者等多环节间的技术溯源与法律归责,使得传统“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面临挑战,并对司法机关的技术事实查明能力提出了要求。其三,智能制造催生的平台用工、共享制造等新业态,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传统法律关系的边界,引发发展与规制方面的讨论。司法裁判需要为新模式下的风险承担与权益保障提供指引。其四,产业发展本身蕴含着多重价值的平衡诉求。司法裁判需要在鼓励数据流通与保障数据安全、激励技术创新与防范伦理风险、促进人才流动与保护核心技术资产等多重价值间进行权衡,以实现个案正义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系统性研究上述问题,调研组从数据、算法和主体等 3 维度建构分析路径,将智能制造引发的法律现象解构为 3 个核心逻辑单元:数据是基础生产要素,算法是核心驱动引擎,而主体则3是权利义务的归宿。通过对这 3 个维度的独立剖析与关联互动研究,有助于构建一个较为清晰的分析体系,对新兴业态进行体系化的法律回应。同时,该框架围绕数字经济的特征展开,不仅可以用于解释当前已出现的法律争议,也有助于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进行研判。(一)数据维度:需关注规范数据要素利用与高效流通秩序数据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正加速融入智能制造全链条,成为驱动产业变革、衡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当前,智能制造领域的数据要素化进程,对现有法律框架的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通过高质量司法供给,保障数据要素价值的有序释放。数据产生于工业现场、管理运营、产品消费、供应链协同等多个环节,并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全生命周期。这一进程不仅涉及复杂的法律客体,更因其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衍生出一系列有待厘清的法律问题。1.产业反映在智能制造领域,数据已成为一种核心的生产要素与驱动智能化的基础资源。它贯穿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市场服务等全
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司法观察报告,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0.85M,页数26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