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及展望
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 FORECASTING AND PROSPECTS RESEARCH REPORT CEEP-BIT-2025-001(总第 82 期) 2025 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及展望 2025 年 1 月 12 日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http://ceep.bit.edu.cn 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发布会 主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 碳中和系统与工程管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 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能源与气候变化”基础科学中心 中国煤炭学会碳减排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 协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 中国“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 《能源与气候变化》编辑部 《煤炭经济研究》编辑部 特别声明 本报告是由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完成的系列研究报告之一。如果需要转载,须事先征得中心同意并注明“转载自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系列研究报告”字样。 2025 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及展望 执 笔 人:唐葆君、王崇州、吴郧、邹颖、许沛昀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联 系 人:唐葆君 研究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488101,72293600,71934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3AZD065)。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5 号 邮编:100081 电话:010-68918707 传真:010-68918707 E-mail: tbj@bit.edu.cn 网址:http://ceep.bit.edu.cn Center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Research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 Zhongguancun South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1, China Tel: 86-10-68918707 Fax: 86-10-68918707 E-mail: tbj@bit.edu.cn Website: http://ceep.bit.edu.cn1 2025 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及展望 2024年,全球经济波动加剧,中国经济在“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严峻形势下稳中求进,能源领域肩负了稳投资与促转型的双重使命。在贯彻“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过程中,能源行业如何协调不同层面发力,兼顾经济发展和积蓄新动能,成为关键议题。在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中,为系统性监测能源行业在中微观层面的运行表现,并前瞻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自2020年起持续发布中国能源经济指数。2025年CEEP中国能源经济指数将为我国能源行业把握转型契机、应对发展挑战提供关键指引,以发掘更具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的能源板块,为我国经济平稳调整期注入长期动力。 一、能源经济指数行业选择与指标设置 CEEP中国能源经济指数以行业为抓手,基于全能源产业链的视角,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其基础组件,以及电网自控设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能源集成和利用产业纳入指数的考虑范围,构建了一条广义的能源产业链,如图1所示。对整条能源产业链从宏观经济周期的长远趋势、产业运转的全局视角以及企业运营的具体表现三个层次出发,递进式研判中国能源经济的综合表现。 2 图 1 CEEP 能源经济指数能源子行业 本研究基于系统性、典型性、层次性、科学性和可比性五大原则,筛选子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体系设计,如图 2 所示。在宏观层面,指标体系全面整合了国内经济运行与国际贸易的关键变量,系统反映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观层面聚焦于行业供需动态及高质量发展,提取核心的驱动性政策,深入分析不同能源子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发展差异。微观层面则关注能源子行业企业,通过股票指数中的绝对变化和财务绩效的结构性调整,分析企业运营动态与行业的微观活力。整体评价体系兼顾全面性与精准性,以科学的评价框架确保指标的可比性与现实指导价值,为分析中国能源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图 2 CEEP 能源经济指数指标体系 二、中国能源经济的内外部影响因素 在能源行业和企业均面临更高挑战的背景下,如果发展策略仅关注内部单一指标的提升、忽视各维度之间的协调发展,将导致能源经济发展效率和蓄能不足。因此,还需关注各能源子行业在高质量、供需、政策导向及企业运维四大维度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制定针对性的维度提升方案,在中观和微观层面为能源经济转型注入活力,从而服务宏观经济发展。能源经济的发展还受国际地缘政治风险、气候变化以及国内碳减排形势等外部影响。首先,地缘政治的不稳定会带来能源贸易受阻、技术交流障碍等问题,使得国内的能源经济受到抑制;短期内异常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时,会大幅提高对一国能源安全的要求,迫使国家对稳定供能的化石能源需求增加,减缓能源经济转型;碳减排政策的稳步推进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来源,也是能源经济加速转型的基础。全国碳交易以及企业自发的低碳行为等各类碳减排4 措施的推进,将增强能源行业的自主性与抗风险能力,同时促进能源经济的增长。如图 3 所示,上述内外部影响因素均需纳入能源经济发展评估。 图 3 中国能源经济所受到的内外部因素影响 三、能源经济指数编制及分析方法 在历史实际指数计算方面,CEEP 中国能源经济指数以 2016 年第一季度为基期,每年每季度计算一次指数得分,一年包括四个得分结果。所有基础数据均来自于各大统计年鉴、官方统计网站以及权威的企业数据库。政策导向的得分计算基于所收集的能源行业政策,使用词频-逆文档频率(Term Frequency - 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简称为 TF-IDF)机器学习算法完成政策关键词分析,然后基于词汇匹配对政策进行打分。其余维度指标在基础数据标准化处理基础上,加入计算出的协调度合成得到综合指数。其中,内部因素耦合协调度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CCD)计算。根据各能源子行业历年各季度的供需、行业质量、政策导向及企业运维5 (包括财务绩效与股票指数)水平,计算各行业各季度的 CCD 值。随后,对每个季度的 CCD 值进行等权重归一化处理,得到当季度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的内部因素耦合协调度。最终,综合各能源子行业的能源经济指数,进行归一化计算,得到 CEEP 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的结果。 为估测内外部影响因素的潜在影响,引入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改进的长短时记忆模型(PSO-LSTM 模型),展开多输入单输出的回归预测。外部影响因素方面,碳减排工作量化使用全国碳交易额与基于文本分析的企业低碳指数;国际局势量化使用地缘政治风险指数进行表征;气候因素量化纳入了温度、降水等常规因素与极端天气事件次数这一突发因素。内部影响因素则主要考虑能
2025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及展望,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2.01M,页数17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