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军工行业金属增材制造:方兴未艾,星辰大海(下)
本报告由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仅为本报告目的,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提供。在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情况下,本报告亦可能由中信建投(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在香港提供。同时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和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行业深度 金属增材制造:方兴未艾,星辰大海(下) 核心观点: 增材制造行业龙头市场份额较大,新兴企业发展迅速。2009 年以来随着以 SLM 为代表的一批技术专利陆续到期,一批新兴企业快速涌现,龙头市场份额明显受到新兴企业挤压。而并购重组是增材制造龙头扩张及新玩家入局的重要途经。美国各大军工企业正在逐步加大对于增材制造的运用,并在政策的驱动下加大对于增材制造工艺的使用以及投入,其中绝大多数都已经设立专门的增材制造中心来加强对增材制造技术的使用并评估其在各自领域中的运用前景。我国增材制造设备厂商已经初具规模,且国内龙头部分产品性能已能比肩海外龙头,但是市场规模与传统国际龙头企业相比仍有差距。国内金属增材制造企业与航空航天产业深度绑定,业绩增长有支撑。 摘要 全球:欧美发达国家主导行业,工业级竞争格局良好 增材制造行业龙头市场份额较大,新兴企业发展迅速,3D 打印设备制造商的数量增长迅速。行业发展早期,以 EOS、SLM Solution、3DSystems 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拥有技术和专利优势,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客户群稳定。2009 年以来随着以 SLM 为代表的一批技术专利陆续到期,一批新兴企业快速涌现,挤占龙头份额。以工业级增材制造出货量计算,CR3/CR5/CR10 从17A 的 45.0%/51.6%/64.6%下降至 21A 的 30.3%/41.5%/53.8%,龙头市场份额明显受到新兴企业挤压。 并购重组是增材制造龙头扩张及新玩家入局的重要途经。安永认为增材制造行业并购行为主要有三大驱动因素:1)行业外制造企业通过收购 3D 打印公司获取新技术和知识;2)增材制造企业通过收购和合作扩大产品范围,从而提升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3)增材制造设备制造商通过收购规模较小的企业吸收新技术。反映在调查数据上,增材制造行业并购交易的动机主要包括市场份额(Market share,并购竞争对手,占比 42%)、进入 市 场 ( Market Entry , 占 比 28% ) 、 产 品 扩 张 ( Product Expansion,占比 20%)、地理扩张(Geogr. Expansion, 7%)。 美国各大军工集团不断加大对于增材制造的运用,并在政策的驱动下加大对于增材制造工艺的使用以及投入,且航天航空是金属增材制造应用的重要领域,当前应用程度与未来潜在空间都较大。各大军工集团很早便开始布局金属增材制造,主要采取合作与建立厂房的方式将增材制造技术融入到日常的设计与生产当中,其中绝大多数都已经设立专门的增材制造中心来加强对增材制造技术的使用并评估其在各自领域中的运用前景。 国防军工 维持 强大于市 黎韬扬 litaoyang@csc.com.cn 010-85130418 SAC 编号:S1440516090001 发布日期: 2023 年 07 月 20 日 市场表现 相关研究报告 -18%-8%2%12%22%32%2022/4/122022/5/122022/6/122022/7/122022/8/122022/9/122022/10/122022/11/122022/12/122023/1/122023/2/122023/3/12国防军工上证指数 行业深度报告 金属增材制造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和声明。 中国:依托航空航天快速增长,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增材制造金属粉体材料供应商以欧美厂商为主,如德国 EOS、德国 TLSTechNIk、AP&C、Arcam、瑞典solvay、瑞典 Hoganas、Concept Laser、ExOne 等,总产能超过 10,000 吨/年。国内金属增材制造粉材市场激烈竞争与高端粉材供给不足矛盾并存。国内 3D 打印金属粉材厂商众多,但多数企业技术含量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打“价格战”;与此同时《铂力特定增说明书》指出“市场金属粉末材料种类偏少、品质偏低、专用化程度不高、供给不足”,金属粉材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主要厂商包括中航迈特、飞而康、西安赛隆、成都优材、亚通焊材、宇光飞利、南通智源等,总产能约 1,600 吨/年。其中,中航迈特公司销售高温合金和钛合金粉末超 100 吨,江苏威拉里公司销售模具钢粉末超 100 吨。 国内龙头部分产品性能已能比肩海外龙头。以铂力特 S510/S600、华曙高科 FS811M 和易加三维 EP-M650为例,上述产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了 EOS、SLM Solutions 同类产品水平,部分指标如成形尺寸、预热温度、氧含量控制以及铺粉效率等方面甚至有所超越,国内外水平基本相当。 国内金属增材制造企业与航空航天产业深度绑定,业绩增长有支撑。以铂力特和华曙高科为例,铂力特/华曙高科 19A/20A/21A 来自航空航天领域营收占比分别为 62.79%/52.60%/57.27%和 23.56%/55.15%/59.43%,下游客户涵盖中航工业、中航科工、航发动力等国家队。此外,国内金属增材制造企业常与各大研究院所合作攻关相关技术,形成黏性极强的产学研复合体。航空航天客户需求稳定增长,销售费用率低,业绩增长有支撑。当前国内金属增材制造企业正依托航空航天产业逐步向其他行业扩张。 设备厂商主导产业链,建议关注上下游整合、不断扩展市场、紧跟行业趋势的企业 目前,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迅速,产品设备关键技术指标与国外相当,未来几年增材制造市场仍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根据《Wohlers Report 2022》,2021 年中国增材制造设备装机数量占全球 10.6%,位列第二。2021 年在全球范围内跟踪调查的 266 家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厂商中,中国有 37 家, 同比增长 11 家,在全球范围内位列第三。2021 年中国生产的设备数量约为 288 万台,同比增长 13.3%。 金属增材制造全产业链技术壁垒集中在中游设备厂商,增材制造设备是牵动增材制造行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增材制造的核心专利大多被设备厂商掌握,因此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设备生产厂商大多亦提供打印服务业务,近年来,增材制造行业整合加剧,通过并购增材制造软件公司、材料公司、服务提供商等,设备生产企业转变为综合方案提供商,加强了对产业链的整体掌控能力。我国的增材制造设备厂商主要有华曙高科、易加三维、汉邦科技、鑫精合等公司。 上下游整合: 设备厂商是全产业链主导者,上下游拓展整合是趋势所向。借鉴海外龙头发展历程,以 3D Systems 和Stratasys 为代表的增材设备龙头多向上游布局打印材料、光学零件、软件等领域,以提高自身产业链地位。国内龙头华曙高科等企业近年来亦逐渐布局上游,实现产业链关键节点的自主可控。增材制造下游主要系工业级应用需求,已处产业化阶段,航空航天、医疗、汽车应用最广泛。 扩展市场: (1)金属增材设备下游最大应用场景系航空航天,
[中信建投]:国防军工行业金属增材制造:方兴未艾,星辰大海(下),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1.79M,页数67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