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发展历程7:中国台湾纺服业发展史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Table_MainInfo] [Table_Title] 2022.11.25 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发展历程 7 ——中国台湾纺服业发展史 本报告导读: 探索中国台湾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历史与进程。 摘要: [Table_Summary] 1940~1970 年:中国台湾纺织业快速起飞,合成纤维和面料事业起步。20 世纪 40 年代到 50 年代,中国台湾纺织业从最初进口为主发展到自给自足。20 世纪 50 年代末台湾纺织业产能饱和,60 年代末大量出口。中国台湾地区合成纤维和面料事业起步。 1970~2000 年:中国台湾纺织业达到顶峰,但受到多重冲击,合纤和面料成支柱产业。中国台湾纺织业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与香港、意大利、韩国并列为世界四大纺织品出口地。进入 80 年代以来,以外销为主的台湾纺织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合成纤维和面料的产值持续稳步上升,成为中国台湾地区纺织出口的支柱。 2000 年~至今:中国台湾纺织业产值和出口下滑,打造创新机能性原料和面料。中国台湾地区纺织业产值和出口份额在 21 世纪后持续下滑,同时在中国除港澳台地区外合纤和成衣竞争影响下,中国台湾地区合纤和成衣下滑更为严重。中国台湾积极推动纺织业转型升级,通过提升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差异化,机能性纺织品年度专利数在进入 21 世纪后快速增长。 风险提示:成本波动较大、产业转移不及预期和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Table_Report] 作者:穆方舟(分析师) 电话:0755-23976527 邮箱:mufangzhou@gtjas.com 证书编号:S0880512040003 作者:楼珈利(研究助理) 电话:021-38038255 邮箱:loujiali@gtjas.com 证书编号:S0880121030054 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发展历程 8——中国纺服发展史 2022.11.22 光伏上游价格分化,头部企业签订硅料大单 — —财 富研 究光 伏追 踪系 列之 十 八 2022.11.10 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发展历程 6——韩国纺织业发展史 2022.11.07 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发展历程 5——日本纺服业发展史 2022.11.01 招标持续推进,前三季度新增发电装机超2021 全年——财富研究光伏追踪系列之十七 2022.10.29 财富研究主题 财富研究主题 相关报告 财富研究团队 财富研究 证券研究报告 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2 of 7 1. 1940~1970 年:中国台湾纺织业快速起飞,合成纤维和面料事业起步 20 世纪 40 年代到 50 年代,中国台湾纺织业从最初进口为主发展到自给自足。20 世纪 40 年代,台湾仅有棉纺纱锭 2 万余枚,布机 800 多台,所生产的纺织品低于市场需求量的 10%,纺织品供应中 84.2%来自进口,其中来自日本的高达 98%。1949 年前后,由于大量资本流入台湾,先后建起中纺、雍兴、大秦、申一、华南等一批棉纺厂,至 1952年已有纱锭 16 万余枚。一期“四年经建计划”(1953~1956 年)其间,纺织业发展主要是靠美援,但由于当时资金十分缺乏,有限的美援不可能都用于支付大量的纺织品进口,因此台湾当局极力推行“进口替代”政策。当局一方面充分利用大陆流台的纺织资本,重整旗鼓,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民间企业家投资兴建纺织厂。1955 年,台湾已有大型纺织公司 16 家,纺锭 207140 锭,织布机 2257 台,所生产的纺织品可满足省内需要,达到了自给自足的目标。 图 1 1946~1955 年:中国台湾棉纱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数据来源:《重看台湾棉纺织业早期的发展》,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20 世纪 50 年代末台湾纺织业产能饱和,60 年代末大量出口。随着 50年代初棉纺行业产能大幅增长,行业出现产能过剩迹象,1956~1960年,中国台湾地区仿效日本“贸易立国”做法,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1958 年启动外汇改革,中国台湾地区纺织业出口开始大幅成长,1959 年中国台湾地区棉纺织品出口金额一跃提升到 998 万美金,是 1957 年的 4.3 倍。1960 年在美国支持下,实施“代纺代织”政策,促使台湾纺织工业以低廉工资及劳动力密集等优势,迅速打开国际市场。1961 年第三期经济建设计划结束时,棉纺纱锭已增加到41 万枚,1971 年棉纺纱锭已发展到 125 万枚,出口大为增加。 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1946194719481949195019511952195319541955棉纱产量(单位:吨) 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3 of 7 图 2 1959 年开始中国台湾棉纺织品出口金额加速 数据来源:《重看台湾棉纺织业早期的发展》,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中国台湾地区合成纤维和面料事业起步。台湾不出产棉花,为了发展纺织工业,台湾从 50 年代起开始发展化纤工业。1957 年“中国人造纤维公司”设厂,引进日本技术生产粘胶长丝, 1959 年粘胶短纤投入生产。此后,台湾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建设化纤生产厂,10 多年内就具备了粘胶、锦纶、涤纶和腈纶等主要大类化纤品种的生产能力。1963 年中华开发和中纤联合开始生产尼龙丝,1965 年增加聚酯棉产能,1970年中国台湾地区涤纶丝和尼龙丝产量分别增加到 0.5/2.3 万吨,涤纶织物和尼龙织物分别增加到 1390/6952 万平米。 图 3 1965~1970 年中国台湾合成纤维迅速起步 数据来源:《重看台湾棉纺织业早期的发展》,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2. 1970~2000 年:中国台湾纺织业达到顶峰,但受到多重冲击,合纤和面料成支柱产业 中国台湾纺织业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与香港、意大利、韩国并列为世界四0102030405060701956195719591960196219641967棉纺织品出口金额(单位:百万美金)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1964196519661967196819691970尼龙丝产量(单位:吨) 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4 of 7 大纺织品出口地。1975 年纺织品出口为 15.57 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29.32%。在纺织业向外拓展过程中,台湾当局紧紧抓住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开发技术密集型产业、淘汰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充分发挥其劳动力资源半富、劳动力价格便宜等优势,大力发展纺织业,积极扩展外销市场。截至 1979 年,棉纺锭已增加到 269
[国泰君安]: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发展历程7:中国台湾纺服业发展史,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0.71M,页数7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