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第二期-6G 跨越人联、物联,迈向万物智联
2022 年 9 月|华为研究| 1 |华为研究|2022 年 9 月2跨越人联、物联,迈向万物智联6G2022 年 9 月|华为研究| 1编者按毫无疑问,6G研究之旅已经启航。许多国家已把6G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所有的长期研究项目都加大了对6G研究的投入,这已成为一个全球势头。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6G已经在路上。然而,6G的诞生需要革命性的创新技术,6G的成功需要创新的应用,二者是6G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本期《华为研究》聚焦的正是6G技术的创新。作为工程师,我们正在探索实现6G的具体技术,也欣喜地发现探索的方向日渐清晰。6G要考虑商业演进节奏,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6G创新的本质在于聚变出更多超乎想象的创新。换言之,6G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而是力求通过技术创新带动各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基于此,6G-原生智能、6G-通信感知一体化、6G-极致连接、6G-卫星、6G-可信、6G-绿色将成为6G发展的技术支柱,从根本上支撑移动通信网的转型,从而真正把6G网络打造成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智能桥梁。在6G推进的同时,移动通信的重心也在演进:从网络走向终端,从低频迈向高频,从2C转向2B。这些变化,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作为面向未来十余年的ICT基础平台——特别是移动通信基础平台——6G的大厦一定是扎根于丰沃的理论土壤,立足于尖端的工程技术之上。建造这座大厦,需要广博的技术积累和深厚的专业功底。只有加大对移动技术的攻坚和投入,才能完成6G这项如此巨大的系统工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6G的成功,必定是开放合作的结果,必定要拥抱、包容所有的伙伴和参与者。国际合作已成为移动通信行业传统,本期《华为研究》也秉承了这一传统,衷心感谢所有业界同行朋友们赐稿。最后,本期《华为研究》仅代表我们6G研究之旅的起点,而非终点。谨以此与诸位共勉!童文华为无线 CTO |华为研究|2022 年 9 月2华为研究内部资料,免费交流准印证号:( 粤 BL)022060040主编:廖恒 本期责任主编:童文 编委会:廖恒,童文,肖新华,胡邦红,周慧慧,鲍丰,Jeff Xu,陈海波,陆品燕,张小俊,李瑞华,白博 索阅、投稿、建议和意见反馈,请联系:HWResearch@huawei.com 印刷数量:4000 本印刷单位: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印刷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深云路 19 号印刷日期:2022 年 9 月 15 日 版权所有 © 2022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保留一切权利。Alireza Bayesteh,何佳, 陈雁,朱佩英,马江镭,Ahmed Wagdy Shaban,余子明,张云昊,周知,王光健通信感知一体化——从概念到实践 4李顼,张航,彭程晖,刘哲,王飞NET4AI:6G 支持 AI 即服务22刘斐,Rob Sun,王东晖,Chitra Javali,刘鹏6G 原生可信78罗禾佳,施学良,陈莹,孟贤,赵斐然,Michael Mayer,Peter Ashwood Smith,Bill McCormick,Arashmid Akhavain,刘大庆,温怀林,汪宇,王晓鲁,杨若男,李榕,王斌,王俊,童文6G 超低轨卫星网络34王光健,顾欢欢,李先进,余子明,李欧鹏,刘乔,曾昆,何佳,陈雁,卢建民,童文,David Wessel面向未来智能互联网络的太赫兹感知与通信46Petar Popovski, Federico Chiariotti, Victor Croisfelt, Anders E. Kalør, Israel Leyva-Mayorga, Letizia Marchegiani, Shashi Raj Pandey, Beatriz Soret6G 物联网:时间、空间、智能与价值的相互作用68前瞻2022 年 9 月|华为研究| 3童佳杰,王献斌,张其蕃,张华滋,李榕,王俊用于 Tbps 吞吐率通信的快速极化码92葛屹群,史无限,王坚,李榕,童文面向深度学习的联合消息传递与自编码器102Fabian G¨ottsch, Giuseppe Caire, Wen Xu, Martin Schubert面向 6G 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无蜂窝无线网络:通信理论模型与研究挑战114Rahim Tafazolli,Yi Ma,Jiuyu Liu,Pei Xiao,Alexandr Kuzminskiy,Fabien Heliot,Mohsen Khalily,汪凡超大孔径天线阵列与可重构智能表面:mMIMO 演进关键技术130Fayez Hyjazie,童文,陈大庚,张碧军,李波杰,金黄平,张关喜,肖伟宏四臂螺旋天线(QHA):使能 5G与未来的高效 Massive MIMO 144庞继勇,郭志恒,金黄平,彭金磷,唐臻飞,汪少波5G-Advanced:上行超宽带通信(UCBC)162Maxim Kuschnerov,Talha Rahman,林友熙,Nebojsa Stojanovic,Stefano Calabro,Jinlong Wei,史文俊,蔡念,李志伟,郑建宇,周蒙,胡立辉,于飞,曾金林,黄沁辉,马会肖,梁伟光,Changsong Xie,张乐伟800 Gbit/s 和 1.6 Tbit/s 数据中心光模块技术174技术研究6G 太赫兹通信感知一体化,开启无线新可能182超低功耗高速短距无线,使能 6G沉浸式体验1846G 光无线通信感知一体化,拓展无线通信频谱新边界185技术验证前瞻 |华为研究|2022 年 9 月4通信感知一体化——从概念到实践Alireza Bayesteh 1,何佳 2, 陈雁 1,朱佩英 1,马江镭 1,Ahmed Wagdy Shaban 1,余子明 2,张云昊 2,周知 2,王光健 21 渥太华无线先进系统能力中心2 无线技术实验室摘要6G 将构建分布式神经网络,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真正开启智通万物、慧达千行的“万物智联”时代。网络感知与原生 AI 将成为 6G 两大全新的应用场景,这意味着,6G 将感知与通信能力融入同一套系统,利用无线电波超越人眼、“观察”物理世界,并在虚拟世界中构建数字孪生。本文介绍了通信感知一体化(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ISAC)的概念及其典型应用,并举例说明如何使用 6G ISAC 提高定位精度以及用便携式终端进行太赫兹毫米级成像。此外,本文还探讨了 ISAC 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关键词通信感知一体化(ISAC),定位,太赫兹成像,感知精度,感知分辨率,原型样机物理 - 生物世界数字世界边缘神经网络中枢神经网络XR触感推理感知学习2022 年 9 月|华为研究|51 引言在 6G 移动通信系统中,更高的频段(毫米波乃至太赫兹)、更宽的带宽、更大规模天线阵列使高精度、高分辨感知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在一个系统中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ISAC), 使通信与感知功能相辅相成。一方面,整个通信网络可以作为一个巨大的传感器,网元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利用无线电波的传输、反射和散射,可以更好地感知和理解物理世界。通过从无线信
[华为研究]:2022年9月第二期-6G 跨越人联、物联,迈向万物智联,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9.02M,页数190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