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选择有影响?城市住房“医疗资源洼地”图鉴 —分钟城系列专题之医区房
前言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实际上都是活在自己构建的环境中,世界的大小与活动的边界有关,就城市生活而言,你生活的城市只是你所在的城市很小的一部分,因此以人为中心的“分钟城”进入了我们研究的视野。我们将研究焦点放在人们以家为中心、步行 15 分钟范围,看看 15 分钟城市是什么模样?是否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哪些空间功能需要进行完善……基于此,我们建立了指标模型,并提出了“分钟城”的概念,聚焦于居住领域,量化居住生活便利性,对社区、城市的宜居性做出体检,以便为后期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围绕“分钟城”这一概念,贝壳研究院会陆续推出相关研究内容,本期探讨主题为“医疗房”。对于公共服务部门而言,医疗资源分布特征如何?在城市内部,如何在医疗资源和居民社区空间分布上实现医疗服务均等化?对于个人而言,居住小区周边医疗资源相对于其他小区是否丰富?医疗资源分布对房源流动性有什么影响?贝壳研究院发布分钟城系列之城市住房“医疗资源洼地”图鉴,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可能平常日子里并不关心城市有多少医院、有多少病床、有多少医生和护士,但疫情影响下,让社会公众看到平淡生活最坚实的后盾就是这些医疗力量,医疗建设和投入不只是影响我们排队挂号寻医问诊的时长。 截至 2020 年底,全国共有 102.3 万个医疗卫生机构、910.1 万张床位、1580 个三甲医院……而事情的另一面是,即使你居住在经济非常发达的城市,可能小区周边仍然会面临医疗资源稀缺的问题。 正文: 1、全国医疗资源总述:东部>中部>西部阶梯式分布 数据统计发现,无论是各省份之间的比较,还是重点城市的对比,我国医疗资源不均衡现象依然显著,特别是人均拥有医疗资源方面,是未来一段时间回避不了的现实。 我们梳理了《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医疗资源东部地区最多,其中最多的地区是山东、广东两个人口过亿的东部大省;全国约 39.5%的医院、45%的三甲医院、45.7%的执业(助理)医师、40.3%的医院床位数都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 图 1:全国医疗资源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2019 除了绝对数量对比,考虑到人口流动因素,我们以常住人口每千人口医生数和每千人口床位数这两个相对稳定的指标,来进一步衡量各地医疗资源的情况看,全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 6.46 张(2020 年),但人均拥有量最高的并不是东部地区省份,辽宁、新疆、四川和重庆,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都在 7 张以上;北京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 4.63 名,远高于全国均值 2.59 名,其次是浙江、上海、江苏、内蒙古。 图 2:人均医疗资源水平 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2019 不过,无论是医疗资源总量还是人均拥有量,中国医疗资源的分布,整体上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致,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式分布。 2、城市医疗资源分析 :不同区域人均拥有量有差异 2.1 重点城市的医疗资源水平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 从城市维度看,重点城市的医疗资源水平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但城市内部区际建设水平也有明显差异。北上深等一线城市,虽然医疗资源总量排名靠前,但因为城市人口数量庞大,平均在每个人身上的则略显不足,加之大城市吸引了区域周边的外地患者前来就医,使当地的医疗资源比数据表现的更为紧张一些。而郑州、长沙、昆明等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反而人均拥有量相对靠前。 图 3:重点城市医疗资源分析 数据来源:各城市 2018 年统计公报 针对全国 4 个一线城市和 15 个新一线城市,我们进一步构建了城市医疗资源综合指数,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比较不同城市在医疗资源水平上的差异。 结果显示,即使是这些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医疗资源也存在明显的分布不均现象。医疗资源综合指数较高的城市,多数经济水平较高、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图 4:重点城市医疗资源指数 计算方法:对万人口床位数、万人口护士数等四个维度数据进行去量纲处理,同时赋予 0.25 的权重值,进行加权求和计算和得出。指数越高,表示医疗资源相对丰富。 数据来源:初始数据来自各城市 2018 年统计公报 2.2 医疗资源的不均衡问题还显露在城市的内部 我们对部分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医疗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计算城市内部各行政区县单位人口、单位面积对应的医疗资源水平及其标准差来衡量城市内部的医疗资源均衡性水平。结果显示,上海、广州、北京一线城市不同行政区之间单位面积对应的医疗机构(综合,专科医院)数量差异较大,重庆、杭州、北京等城市不同行政区之间单位人口对应的医疗机构数差异较大。 图 5:部分重点城市区际医疗资源差异 注:医疗/面积指单位面积对应的医疗资源水平;医疗/人口指单位人口对应的医疗资源水平;标准差越大,反映城市内部不同行政区之间在该指标下的医疗资源水平差异越大。 数据来源:初始数据来自各地 2019 年统计年鉴 对比不同城市内部下辖行政区县具体数值,上海、广州、北京这些一线城市主城区外的区县面积较大,单位面积医疗资源偏低,导致城市内部单位空间对应医疗资源水平标准差较大;中心城区虽然医疗资源总量可以,但因为人口总量太大,单位人口医疗资源不足,导致重庆、杭州、北京等城市内部单位人口对应的医疗资源水平标准差较大。 无论是何种指标的计算结果都可以看到,城市存在着明显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特别是单位人口医疗资源不足,让大城市、核心城区成了“全国看病中心”、“全城看病中心”,而在居住在该地区的人们平均拥有的医疗资源并没有看起来那么丰富。 3、居住选择影响:城市住房“医疗资源洼地”图鉴 既然城市内部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是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人们关注更多的自然是对自己的生活有多大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自己居住小区周围医疗资源的多寡。 我们从上述城市中分别选择了北京、上海两个一线城市和成都、郑州两个新一线城市,通过比对城市居住小区和医疗机构的空间分布,尝试寻找城市居住空间中的“医疗资源洼地”。 研究统计了样本城市小区周边直线距离 1.5 公里范围内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的数量,为了便于对比,以小区为基准,对限定范围内的医院数量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值域范围为 0-100,值越大,表示小区周边医疗资源分布越丰富,值越小,表示小区周边医疗资源分布越匮乏。当某居住小区相对于其他小区周边的医疗资源水平更低,这里就成为了城市住房“医疗资源洼地”。 通过对以上四个城市的居住小区周边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分析发现,这些城市都存在一个共性特征:医疗资源丰富的小区集中分布在主城区,或者说是紧靠市中心,周边城区相对匮乏,呈四周放射状递减分布。 图 6:医疗资源洼地:重点城市医疗资源&居民小区空间分布对比 图 6-1|北京 以北京为例:如下图所示, 1、北京的医疗资源总体特征是:集中与离散现象并存,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核心城区,或者是周边城区的核心商圈。分方向来看,东部明显高于西部,北部高于南部,整体上看,离市中心越远,小区周边医疗资源分布越匮乏。 2、北部的沙河、小汤山、北七家、西二旗及上地,东北部的马坡,后沙峪,东部的东坝
[贝壳研究院]:买房选择有影响?城市住房“医疗资源洼地”图鉴 —分钟城系列专题之医区房,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56M,页数14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