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报告
1 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报告: 培育市场, 释放需求,推动中等收入人群倍增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1 2020 年 2 月 提要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过去 40 年来的发展模式必须要做出调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扶贫攻坚战之后,我们应当继续夯实成果,制定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激发中国经济的内在活力,释放中长期增长潜力。 2019 年,中国经济延续 2018 年下半年的态势,增长率逐季下滑,经历数年去产能之后,下半年 PPI 再度转负,反映出了当前经济运行趋冷,市场参与主体缺乏信心。过去一段时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绩,杠杆率过快上涨的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接下来,在进一步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应该兼顾需求侧管理,积极培育市场,让中国经济的温度暖起来。 中国有着 4 亿中等收入人群和 10 亿较低收入人群,这两个群体的需求还远远没有满足。针对前者,我们应当看到他们在医疗、教育、汽车、住房等诸多领域有着大量需求尚未被满足,而这类需求不同于一般产品,是复杂需求,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因此这些领域目前存在很多政策限制。如何能够释放出这 4 亿人在小康社会中向往美好生活的各类需求,这需要我们政府更加积极地去培育市场,加快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程度。对于后者,我们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应该用 3 个五年计划,再帮助 4 亿人口从较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打赢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攻坚战。我们预测这一计划将能每年至少拉动 0.7-0.75 个百分点的 GDP 增长,将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期动力。 1. 总论 2019 年 12 月 12 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20 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指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一定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2008 年以来,我国的居民消费跨过“U”型拐点,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这一方面来源于居民收入尤其是中等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来源于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发生的一系列结构性变化。为了进一步地提升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不断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和更加完善的市场培育在中长期充分释放消费和投资需求,进而促进供给侧升级,实现供需两端的良性循环和动态互补。 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发布的上一份宏观研究报告中,我们分析了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发展态势,以及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重要意义。2018 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人数首次突破四亿,占我国总人 1课题组成员为: 李稻葵、厉克奥博、黄张凯、李冰、陆琳、郭美新、龙少波、冯明、石锦建、徐翔、伏霖、金星晔、吴舒钰、赵泓宇、王绪硕、胡思佳、陈大鹏、李雨纱、张驰、陈逸凡、周彭、张鹤、郎昆。 2 口比例大约为 31%,占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 35%左右。取得这一成绩实属不易,然而考虑到我国是全球人口最大国的基本事实,如何进一步实现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提升,实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是一个需要政策制定者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如果能够成功地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倍增,届时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 60%左右,这一水平也是大多数具有“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发达经济体中等收入群体所占的大致比例,届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将得到显著缩小,社会分配的合理显著提升。继续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一个重要路径是维持较高速的居民收入增长。下图中给出了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的基本态势和 GDP 增速下滑态势基本一致,在 2019 年 9 月下调到了 5.4%左右的水平。如果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的趋势继续维持,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将有可能下滑到 5%以下的水平,这不利于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进一步扩大和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图表 1.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与 GDP 季度增长速度(累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培育市场、需求驱动的发展目标,首先要做的是持续扩大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改革开放 41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通过高速的经济增长和持续的收入提升实现了全球最大规模人口的脱贫。需要意识到的一点是,时至今日,我国仍然存在较明显的人口二元化问题,城乡壁垒尚未完全消除,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计算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 2014 年之后一直维持在 2.7 左右的水平。目前我国的 14 亿人口中,按收入从高到低排序,排除收入最高的 4 亿人,剩下的 10 亿人口的年人均实际收入相当于 20 年前我国全部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而这部分人口的边际消费倾向显著高于 4 亿中高收入人群,提升他们的收入水平能够有效释放国内需求,同时实现稳增长、惠民生和调结构的三大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精准扶贫后下一个攻坚战应该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容和增收,通过收入提升为国内需求的进一步释放和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做好准备。 在维持较高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居民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内需的持续释放。根据李稻葵和陈实(2011)、李稻葵和徐翔(2015)等一系列研究,2007 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提升更多来自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而非居民消费占可支配收入比例的上升。居民储蓄率高而消费占收入比例较低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需求侧受到的抑制和相应市场制度的不健全。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消费市场发展不完善之外,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方面存在的较大供给缺口,使得风险厌恶型居民主动选择相对较低的消费水平,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大病支出、子女教育支出、改善型住房需求乃至养老需求。在本报告的国内需求分析部分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释。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一定程度上是被动产生而非主动选择的,因而能够通过市场培育促进居民自发地提升消费率,进而推动供给侧升级,有效化解产能过剩。 44.555.566.577.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GDP累计增速 3 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倍增将有效拉动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上升,加快实现国内需求的有效释放和经济结构的显著改善。以汽车和空调两项耐用品消费为例,当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 2.5 亿辆(截至 2019 年 6 月底),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 179 辆。超过世界平均的千人 170 辆的水平;户均空调保有量约为 100 台/百户,其中农村空调每百户保有量是 65.2 台,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空调器拥有量在 132 台左右(均为 2018 年底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使用的中等收入人群的平均收入标准(10-50 万元每年每家庭),假定我国居民在汽车和空调两类产品的保有数量随收入水平提高成比例增加,那么按照我们之前的报告中对于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路径的预测(实际人均收入每年提高 4%,中等收入群体在十五年内实现倍增),在这一过程中,每年总汽车保有量提高 2300 万辆左右(千人汽车保有量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报告,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49M,页数22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