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专题研究之一: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国内宏观调控
宏观专题报告 南华期货研究 NFR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 2018 年 10 月 28 日星期日 南华期货研究所 章睿哲 投资咨询证号:Z0013599 zhangruizhe@nawaa.com 010-83168383 摘要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 3-5 年时间是国内宏观调控史上一段重要且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一方面是大刀阔斧地推进国企和金融改革,另一方面是宏观经济陷入了长达 4-5 年的通缩或者说类通缩困境,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首个通缩难题。 当时出现通缩的原因,可以部分归根于总需求不足。亚洲金融危机后,出口大幅下滑,外需不振,国企改革、大量人员下岗,内需不足,总需求不足确实是经济增速下滑和通缩的一个原因,但是还不足以说明当时宏观政策和金融改革的复杂性,更不能说明为什么三驾马车都有所回暖之后,CPI 在 2001 和 2002 年又再度陷入通缩。 至于对当时处理通缩的政策取向的看法,也是存在不少分歧,有的人认为国债发得太多,有的人认为票子发得不够,货币还是紧缩的,应该多发票子。凡此总总,不一而足。对于这段历史,不应该从简单的通胀角度,也不应该从单纯的宏观政策角度来看待,而是要从整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以及宏观调控体系逐渐建立的过程来进行分析。当时宏观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处理通缩难题的手段及其原因,无论是对政策还是市场研究者,都有很重要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宏观调控专题研究之一 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国内宏观调控 2018 年 10 月 28 日星期日 南华研究 宏观专题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2 宏观调控专题研究之一 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国内宏观调控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 3-5 年时间是国内宏观调控史上一段重要且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一方面是大刀阔斧地推进国企和金融改革,另一方面是宏观经济陷入了长达 4-5 年的通缩或者说类通缩困境,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首个通缩难题。当时宏观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处理这一难题的手段及其原因,无论是对政策还是市场研究者,都有很重要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当时出现通缩的原因,可以部分归根于总需求不足。亚洲金融危机后,出口大幅下滑,外需不振,国企改革、大量人员下岗,内需不足,总需求不足确实是经济增速下滑和通缩的一个原因,但是还不足以说明当时宏观政策和金融改革的复杂性,更不能说明为什么三驾马车都有所回暖之后,CPI 在 2001 和 2002 年又再度陷入通缩。 至于对当时处理通缩的政策取向的看法,也是存在不少分歧,有的人认为国债发得太多,有的人认为票子发得不够,货币还是紧缩的,应该多发票子。凡此总总,不一而足。对于这段历史,我认为不应该从简单的通胀角度,也不应该从单纯的宏观政策角度来看待,而是要从整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以及宏观调控体系逐渐建立的过程来进行分析。 1、通缩迷局 92 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宏观经济迅速走向过热,在计划向市场转轨的过程当中,人们的造富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工业投资需求高涨,摊子铺得太大,原材料需求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又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与此同时,耕地减少,粮食减产,大量劳动力从农业涌向工业,农业生产投资被冷落,更要命的是,价格机制改革伊始,大量商品价格全面放开,在这种情况下,高通胀几乎是一个无可避免的必然事件。所以在 92-96 年这段时间里,国内宏观政策基本就是围绕一件事,把通胀打压下来,主要就是收紧财政货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规模、狠抓农业生产投资,到了 95 年底的时候,CPI 已经开始低于 GDP 增速,96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个主要判断,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已实现了基本平衡。 但情况到了 97 年底、98 年的时候,开始急转直下,CPI 持续下滑,98 年开始出现负增长,投资消费以及 GDP 增速持续下降,98 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升,但奇怪的是,投资回升对于无论是对 CPI 和 PPI,还是对消费增长,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甚至 PPI 在投资增长的这段时间里还在持续的下降。99 年决定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后,消费增长有所回升并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上(2000-2003 年),但 CPI 在 2001-2002 年又再度陷入通缩。如何解释这个问题,还是必须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角度入手。 2018 年 10 月 28 日星期日 南华研究 宏观专题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3 在 96 年以前,主要问题是总需求远超总供给(且有大量无效和非理性投资需求),疯狂的投资和生产导致货币需求远超货币供给,而货币供给方面,又缺乏对金融体系的调节手段和管理能力,各方面都进行施压要求多发票子,所以当时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顶住发票子的压力。 9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朱镕基谈到“马上就到年关了,我极不希望出现去年元旦钞票发光了赶印都来不及的那种情况。希望各地区、各部门的同志,在元旦、春节以前一定不能够乱发奖金、津贴,不能够提前发工资,不能够提前兑现承包款,让元旦跟春节能够平平安安地过去。”可见当时货币需求过于旺盛的情况。 而到了 97 年之后,情况开始发生逆转,逐渐变成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总需求疲弱导致货币需求下降,进而导致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在严重过剩和企业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货币已经无处可去。99 年底朱讲“现在投资方向很难找,只有基础设施比较可靠,但基础设施又不能单靠银行贷款搞,如何发挥货币政策作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实际上,当时某种通缩的苗头,在 96 年股市的暴涨中已经若隐若现。97 年初格林斯潘来中国的时候,朱镕基向他抱怨说“股市很不正常,你加息股市跌,我加息股市反而涨”,当时还有不少银行挪用巨额信贷资金去炒股的例子,这说明实体经济货币需求下降,资金脱实向虚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99-2001 年股市整体也是处于一种上升趋势,而 2002-2005 年这段经济稳定回升健康发展的时期,反而股市是在持续下跌,这个事情挺有意思。通缩本身就意味着实体经济的货币交易需求在下降,而相对应的可能是投机性需求的上升,这可以是解释这段时间股市走势的逻辑之一。 图 1、通胀走势(1996-2003 年) 图 2、三驾马车走势(1996-2003 年) 资料来源:WIND 资讯 南华研究 资料来源:WIND 资讯 南华研究 2018 年 10 月 28 日星期日 南华研究 宏观专题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4 那么,96 年之后又为什么会发生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的逆转呢?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粮食经过了几年狠抓生产,到了 96、97 年的时候已经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产,粮食供求关系达到平衡,高通胀的基础已经不存在;工业方面,本身前几年的投资需求就存在虚高的情况,而金融调控能力的不足又加重了这一症状,那么,国企和金融改革开始之后,无效和非理性需求受到挤压,前几年大量生产的工业品开始出现严重过剩,此后经济体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艰难地消化这些过剩产品。我们可以看到 CPI 涨幅在 1994-2000 年这段时间里面是一直在下降的,这是因为从紧缩信贷到国企和金融改
[南华期货]:宏观调控专题研究之一: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国内宏观调控,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0.63M,页数11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