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所财经类院校疫情年总体就业概览
财经高校/就业点评 38所财经类高校疫情年就业概览 2020年部分财经类高校就业质量点评主要评述疫情影响,出国留学人数减少,国内直接就业人数激增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多数行业哀鸿遍野,很多企业因为经 营压力开始大面积裁员;海外疫情严峻性超预期,国内大学生出国留学也受到较大影响, 更多学生选择直接就业或进行线上课程学习。根据LinkedIn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企业 校招岗位竞争人数直接翻倍,同时海归人才在国内求职数量比2019年增加30%以上,叠加 874万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一岗难求,就业愈加困难。 扩招与裁员并行,国资与民营共进,线上形式普及2020年春招岗位比往年增长50%以上,部分央企国企相应国家政策大面积扩招,为应届生 就业提供宽通道:中石油2020校招岗位需求人数同比增加25%以上;中石化2020校招岗位需 求人数同比增加112.6%,报名人数11万+。受经营业绩压力及相关政策法规影响,部分企 业开始裁员,也有部分企业逆势而上在招聘方面开启绿色通道,或全员线上面试、不设置 笔试、减少面试轮次、增加招聘岗位与人数、线上云签订就业协议等。各级政府及教育 部门组织专场招聘会频次比往年多出几倍。 财经类高校就业略显疲态,部分高校就业率存疑部分财经类院校官方发布报告显示,未就业率最高达26.56%,5所211财经院校中,中南 财经政法大学未就业率达16.83%。部分双非院校直接未发布2020年度就业质量报告,个 别发布报告的院校中,以“灵活就业”形式出现的比例高达39.48%。同时微博、脉脉、 知乎、牛客网等多平台有高校学生爆料:学校为提升就业率,勒令学生必须签订就业协 议或劳动合同,或淘宝购买、或与企业签假三方、或以XX形式等增加当年就业人数。 管理类及法学类持续走低,计算机类稳中有升多家院校财会类就业率断崖式下跌,如北京工商大学会计、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专业就 业率为69.51%、67.37%、62.30%,某校会计硕士在当年6月的未就业率达40%左右。法学 类本科就业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如河北经贸大学法学类毕业生协议及合同就业比例在所 有学科门类中最低,为31.41%,部分高校法学类毕业生中选择升学或继续升学的较多。 计算机类专业就业表现较好,如湖北经济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就业率均破90%。 升学比例上升,但层次差异较大,不就业拟升学比例增加国内研究生招生扩招,2020年研究生招生110.66万人,扩招20.74%,疫情之后高校研究 生复试面试后继续扩招。升学高校层次较往年更加多元。毕业生直接签就业协议就业人 数较往年都减少,签订劳动合同及其他形式(灵活就业)就业人数不断攀升,如贵州财 经大学三类比例分别为17.5%、10.14%、31.99%。考研“二战”的学生数量增加,如山西 财经大学有1104名(27.01%)同学打算继续考研或申请海外高校研究生。 偏好金融行业,偏好机关编制,民营企业仍是就业大头财经类专业毕业生首选就业行业仍然是金融,部分高校IT行业就业也占主导,如浙江工 商大学本科毕业生在金融行业就业比例达14.08%,IT行业为19.18%。国内目前的公考热 也让学生认清了“宇宙的尽头”,越来越多毕业生会选择考公或者选择事业单位、央企 国企为就业目标,如对外经贸本科毕业生机关就业比例为9.45%、广东财经为5.94%。 安徽财经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金融学院 广西财经学院 贵州财经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经济学院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湖南工商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兰州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审计大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西安财经大学 新疆财经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浙江财经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本文关注院校: 500强就业比例有所增加,典型就业差异较大,地域偏好较为明显各家财经院校学生就业企业中,财富世界500强比例较往年增加,财富中国500强比例似 有上升。单一细分行业企业类型中,银行就业为主要选择,央财本硕毕业生就业人数前 十的单位中,有七家且前三均为银行。多数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除高校所在省份外,去 向最多的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 求职渠道少,求职时间长,求职期望较高多数学生平时很少关注企业招聘,投递寒暑期及日常实习或者校招求职主要在校园大型 联合招聘会、企业校园专场宣讲及招聘会、智联招聘&应届生求职网等主流招聘网站;只 有部分高校少数学生会长时间关注其他招聘渠道:实习僧、企业招聘官网及官方公众号、 社会组织专场招聘会等渠道。因缺少必要的职业规划和行业认知,求职时需要不断地了 解企业、了解岗位,所以求职时间也较长。受考证等中介机构、无良营销号影响,导致 学生对期望薪资要求过高,对岗位期待过高,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的岗位实 属难求;实习经历少、求职技巧缺乏、岗位不适配、就业歧视等原因也会影响收获Offer 的概率。 财经院校学科差距大,就业歧视多目前财经类院校中,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有A-以上学科的院校除了五大财经211外只有 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有B+及以上学科数大于1(含1个)的院 校只有13所。就业机会方面,多数500强或知名企业总部都设在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 这里集中了绝大多数的岗位机会,无论是实习或全职,因此部分院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并 不能有太多的机会或跨省份城市远距离实习难度较大。并且多数岗位存在就业歧视,限 定男性、限定本硕必须985/211院校、抑或限定某地户籍。 总体评价数据要点未发布2020年就业质量报告的院校东北财经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兰州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西安财经大学、新疆 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 主要数据来源该院校2020年度就业质量报告、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报告、第三方机构报告。 数据口径默认按照本科就业数据,除特别指明和分类数据外,均以本科数据为比较基础。 报告中提及就业率包含升学及出国;签约就业率包含就业协议、合同、其他(灵活就业);本文 其他就业包含自主创业、国家及地方基层项目、部队;本文实际未就业包含未就业、自 由职业、科研助理、其他未就业;实际净就业率包含签约就业及其他就业。 部分院校基础数据来源为第三方问卷基础数据,即样本量为填写问卷的毕业生数量而非毕 业生总人数,如上海财经大学。 因部分高校2021年就业质量报告于近期发布或仍未发布,故本文只讨论2020年就业情况。 Analyst:Allen Chang Intern:Miffy Li E-mail:rayee719@gmail.com1.中国人民银行2.国家统计局官网3.教育部官网4.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5.国家卫健委6.国家公务员考试网7.人民网8.半月谈9.研究生考试招生网10.中国薪酬网11.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12.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13.各高校官微、官方文件14.部分海外高校官
[Careerfore]:38所财经类院校疫情年总体就业概览,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34M,页数29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