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报告
1 中国城市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专题报告 新冠肺炎冲击下的中国城市医疗资源与服务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课题组1 摘要:医疗卫生健康的保障能力是维护城市居民安全感与幸福感的重要支撑,而完善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又是健康中国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面对当前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重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能力,打造完善的城市医疗硬件环境势在必行。本报告通过构建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综合性指数,并结合当前疫情的相关数据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医疗硬件环境条件展开对比分析,发现:第一,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且与行政级别、城市规模、城市层级呈正相关关系;第二,不同区域、类型城市的医疗硬件环境资源特别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总量与人均水平、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医疗服务包容性差异较大;第三,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与城市群发达程度不完全正相关;第四,结合疫情数据发现武汉人口外迁存在明显的距离效应和层级效应,且各城市接收从武汉迁出人口比例与确诊病例数呈正向关系;第五,医疗硬件环境建设要与城市规模扩张实现高水平协调。针对上述发现与问题,本报告特提出加大医疗资源补短板力度,优化基层医疗资源在城市群周边与中小城市布局和优质资源均等化布局,推动全国健康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化、数字化和智慧化等对应性解决之道,为有效预防与控制疫情蔓延,提升城市整体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提供借鉴。 1 课题组长 倪鹏飞, 课题执笔:李博、倪鹏飞,课题成员:徐海东、曹清峰、马洪福、郭靖、郭金红、龚唯进、彭旭辉、刘笑男等。 2 一、前言 医疗卫生健康的保障能力是维护城市居民安全感与幸福感的重要支撑。健康的医疗硬件环境是 2019 年中国城市宜居竞争力构建中的重要内容,需要高度重视。2016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时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医疗卫生环境建设关乎民生,更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引领城镇化发展来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宜居性问题的中国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如何不断满足居民对城市可持续性和宜居性的诉求正在成为每一座现代城市需要不断面对的挑战。 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对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疫情防控迫在眉睫,对各城市当前医疗硬件环境条件与医疗资源储备提出了紧迫而又严酷的挑战。因此,加强重大疾病防控能力、有效提升公共卫生水平、打造健康医疗硬件环境、筑牢群众健康防线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根据中国城市宜居竞争力指数中与医疗硬件环境相关的分项指标进一步构建了更具综合性的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并结合当前疫情的相关信息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医疗硬件环境条件展开对比分析,旨在通过评价全国城市医疗卫生的硬件环境竞争力,为合理配置城市医疗资源、有效抵御重大疫情提供决策参考,进而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健康中国 2030”的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一、城市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构建 医疗卫生事业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城市竞争力发展和提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决定城市整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健康的医疗硬件环境也是 2019 年中国城市宜居竞争力中构建的重要分项指标之一。 本文结合中国城市医疗卫生发展实际,遵循指标的完备性、精简性和普适性原则,并根据中国城市宜居竞争力指数中与医疗硬件环境相关的指标,针对全国286 个地级以上城市(不含港澳台),进一步构建了更具综合性的医疗硬件环境3 竞争力指数,考虑到规模效应、城市的人均水平和总量水平,拟定具体评价要素,其中包含拥有医生数和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基本医疗条件)、医院床位数和每万人医院床位数(基本医疗条件)、三甲医院数(优质性医疗资源)和流动人口健康档案覆盖率(包容性医疗覆盖)六项分项指标(见表 1),为避免不同数据量纲带来的不可比问题,我们先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然后采取主观赋权方式对六项指标进行加权综合并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得出中国 286 个地级以上城市(不含港澳台)的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 表 1 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的分项指标体系 编号 分项 代表含义 权重 数据来源 1.1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基本医疗条件 0.5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1.2 拥有医生数 基本医疗条件 0.5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1 每万人医院床位数 基本医疗条件 0.5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2 医院床位数 基本医疗条件 0.5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3 三甲医院数 优质性医疗资源 2 卫计委官网、网络搜索 4 流动人口健康档案覆盖率 包容性医疗覆盖 0.5 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数据库 另外,在以下分组分析中,首先,按照世界银行对中国区域分组的方法,将全国分成:东北、环渤海、东南、中部、西南和西北六个部分。其次,本文选择GDP 规模、人口规模、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确定城市层级的关键指标,并根据2010 年的数据确定相关指标标准,将中国 286 个城市分为四组,即一线城市(4个)、二线城市(30 个)、三线城市(69 个)、四线城市(183 个)。再次,借鉴国家发改委的相关政策文件与《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16》的城市群划分标准,将 286 个城市中的 174 个城市根据其所属情况划分为 25 个城市群,其余 112 个城市不在城市群中。同时根据目前的国家行政级别的划分,还进行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的比较分析。 二、全国城市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状况 1、从总体上看,行政级别、城市规模、城市层级与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正相关 从 2019 年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看,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成都、太原、重庆、杭州、西安位居前十名(见附表 1)。从前十强城市的区域分布看,四个直辖区全部位居其中且排名较为靠前,北京位居首位,其余均为省会4 城市。除十强外的城市排名中,省会城市也同样领先。可见,直辖市与省会城市在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建设方面优势较为突出。 观察全国各城市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分布(见图 1)可知,我国各等级城市的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分布较为分散,东部重点城市特别是直辖市、部分省会城市及一线城市的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普遍较强。 图 1 全国各城市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数据库。 观察附图 2 的综合指数可知,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领先的城市其多数分项指标竞争力相对发展较为均衡,但仍在个别指标上存在明显短板,发展均衡性较差;而排名较为落后的城市其分项指标多数处于落后位置,综合水平较低制约其医疗硬件环境整体提升的重要原因。 2、从医生的数量和密度看,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在不同类型城市内部差异较大 在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指标排名(见表 2)中,前十位城市分别是双鸭山、舟山、太原、克拉玛依、济南、海口、杭州、北京、乌鲁木齐和昆明,
[社科院]:中国城市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报告,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3.22M,页数31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