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3·15消费维权数据报告
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3·15消费维权数据报告数据透视:线上消费维权生态日臻完善数据显示:消费市场活跃,消费者维权意识提升,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维权途径,推动消费市场健康发展。2024年3月1日至2025年2月28日,“人民投诉”平台累计投诉量同比增加109%。一年来,更多的消费者选择通过线上渠道快速维权,依法理性维权的共识明显增强。平台用户与投诉量分析数据来源: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数据统计时间:2024年3月1日至2025年2月28日从各领域投诉比例看,生活、旅游是“人民投诉”用户消费维权“热门”领域,其余依次为电商、房产、汽车、游戏。从投诉比例结构看,可以窥见消费市场转型的阵痛——生活服务品质需求与粗放供给的矛盾、旅游消费心理期望与现实体验的落差、电商零售技术创新与监管滞后的博弈。平台各消费领域投诉比例分析数据透视:线上消费维权生态日臻完善AI短剧网贷/保险婚介/交友网约车/租车二手交易 租房通信服务宠物消费产后康复/月子中心摄影/旅拍维修/上门先学后付据平台数据梳理,旅行社、酒店、机票、补贴、演出票、培训、直播间、违约、预付费、退货退款、食品、手机/家电、二手、充值、价保、新能源、合同、游戏等入选2024年度维权高频词。同时,“人民投诉”关注到,AI、短剧、网贷/保险、婚介交友、网约车、通信服务、宠物消费、产后康复、摄影服务、维修、先学后付、租车/租房等关键词投诉量上升趋势非常明显。平台维权高频词与新趋势数据来源: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数据统计时间:2024年3月1日至2025年2月28日数据透视:线上消费维权生态日臻完善2024年月度投诉量呈明显季节性增长和回落,3·15曝光相关乱象后引发4月集中投诉,5-6月投诉量回升放缓。7-8月、10-12月处于暑期消费旺季、旅游市场活跃期、电商大促集中期,投诉量出现高峰。2025年1-2月春节期间,受到消费周期与维权处理时效的影响,投诉量有所回落。数据波动反映消费市场活力与维权挑战并存:新兴业态、促销活动驱动投诉量增长,而监管强化与消费者意识提升则推动维权效率提高。平台月度投诉量趋势分析数据来源: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数据统计时间:2024年3月1日至2025年2月28日数据透视:线上消费维权生态日臻完善数据显示,线上消费渗透率持续提升,体现了中国消费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阵痛(如服务、质量、售后高频类投诉),也一定程度暴露出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中技术等监管短板(如合同、信息泄露)。数据来源: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数据统计时间:2024年3月1日至2025年2月28日平台投诉问题按性质分类占投诉总量比例情况分析数据透视:线上消费维权生态日臻完善技术革新速度 vs 监管滞后• 直播电商/新能源汽车等业态爆发式增长• 行业标准缺失(如宠物服务无统一规范)• 平台责任界定模糊政策刺激红利 vs 市场乱象滋生• 以旧换新/银发经济催生消费热潮• 商家利用规则漏洞套利(如虚假补贴)• 预付卡/会员制领域纠纷频发维权意识觉醒 vs 维权成本高• 金融产品/医美服务举证材料复杂• 健康食品检测周期长费用高• 维权渠道分散导致效率低下新型消费投诉激增的三大动因数据来源: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数据统计时间:2023年3月1日至2025年2月28日“人民投诉”消费维权数量激增的十大领域数据透视:线上消费维权生态日臻完善新增100+平台入驻企业/机构近3000件回复/办理平台投诉用户满意度提升平台在线纠纷解决机制成效显现覆盖电商网购/直播平台、3C/智能家电、定制家居、新能源汽车、网贷/保险、租房/租车、快递、网约车、游戏娱乐、票务、通信服务等消费领域。平台线上消费维权服务工作成效数据透视:线上消费维权生态日臻完善平台案例“人民投诉”用户通过某商城品牌牛奶自营旗舰店购买脱脂高钙牛奶, 生产日期为2024年5月20日,保质期一年,11月1日开封食用时发现牛奶变质,入口呈酸奶状及清水状。消费者投诉以来,商家及电商平台消极回应,前后给出两个赔偿方案:一是3元赔偿;二是解释可能是运输、储存等外因导致,提出200元赔偿方案。消费者认为商家此举漠视应该承担的责任。平台责任与质量保障义务作为销售平台是否承担生产者或经营者的责任,以及变质原因举证责任归属问题。平台是否尽到商品验收、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合理注意义务。《食品安全法》的适用性与赔偿金额的合理性电商平台提出的赔偿方案明显低于《食品安全法》规定的标准。平台处理态度电商平台未主动调查变质原因,仅将责任以“外因”推诿、敷衍方案回应。电商平台是否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和索赔权,及服务流程是否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权难点特点解析:传统消费领域维权“老大难”主要问题:虚标生产日期、保质期内变质2024年以来,随着商超、便利店、电商、社区团购、临期食品折扣店的快速扩张,短视频、直播、外卖等食品销售渠道的多元化,出现一些不良商家通过喷码覆盖、标签替换/篡改/虚标生产日期,冷链生鲜食品无法保鲜,低价倾销“尾货”以次充好,临期无提示等食品消费领域欺诈现象,由此引发的售后、赔偿纠纷也往往无疾而终。食品类01主要问题:材质造假、设置不合理退货障碍服饰类近年来,消费者对居家生活用品的材质健康、功能性、环保属性关注度提升,但缺乏专业鉴别能力和“信息差”,使得直播电商、跨境代购等渠道成为造假重点领域,主播口头宣传与实物标签不符,商品检测难度大,消费者举证成本高,维权意愿低。平台案例消费者在某平台直播间购买了1599元的连帽羽绒内胆三合一冲锋衣,主播在线明确表示为羽绒材质且出具了所谓的检测报告,到货后却发现水洗标显示为“聚酯纤维”,客服辩称“聚酯纤维就是羽绒棉,也就是羽绒”。退货后商家以包装破损影响二次销售为由拒绝退款,只愿赔付50元代金券。维权难点材质虚标是否构成“欺诈”存在法律争议商家利用专业信息差混淆偷换概念误导消费者,消费者是否有权主张退一赔三。有司法案例法院以“宣传瑕疵”判决仅退款不赔偿,维权程序繁琐。退货理由的合理性包装破损是否足以支持拒退款或仅为商家逃避责任的借口。赔付方式的合法性商家仅赔付代金券代替退款,涉嫌强制捆绑消费,侵犯消费者选择权,退款应原路返还,代金券补偿需经消费者同意。特点解析:传统消费领域维权“老大难”主要问题:安装乱收费、以“人为损坏”拒保家电维修类2024年家电市场消费动力强劲。与此同时,售后、安装、质量及质保等问题集中,暴露了家电行业“重前端销售、轻后端服务”的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如维修多次仍故障,商家拒绝退换;宣传页面标注“免费安装”,但实际以“附加服务”收费;利用消费者技术盲区,虚构故障或夸大维修难度;强制购买高价配件才提供安装服务等。平台案例维权难点网友于2024年2月买的电视,10月屏幕突然冒泡漏电,主板烧坏,售后安排第三方维修公司上门查看返厂维修。当时因存在安全隐患,消费者要求换新,客服称电视购买超一个月不换。返厂维修后只使用了一个月,屏幕还是在上次同样位置破损,厂家给出结论是人为外力不予保修,要支付2500元的维修费。消费者在官方售后平台投诉也一直反馈上报中。保修期内故障责任认定商家以“超1个月换货期”为由拒绝换新是否符合三包规定;未解释二次故障原因认定“人为外力”是否合理,消费者是否有权
[人民网]:2025年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3·15消费维权数据报告,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3.3M,页数27页,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