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案例研究报告
序 言博鳌亚洲论坛是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有关国家政府、工商界和学术界精英就亚洲以及全球重要事务进行对话的高层次平台。论坛立足亚洲,面向世界,致力于促进本地区内和本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亚洲和世界的共同发展。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发展理念,也是论坛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于 2019 年 4 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正式启动。目前,联盟有 130 多个合作伙伴,包括 26 个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8 个国际机构、69 个非政府组织和 30 家中外企业。联盟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实现“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共识、合作和一致行动,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现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环境与发展指标。论坛同联盟联合发布此份报告,旨在梳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成功案例,为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和实践的深入提供有益借鉴。目 录 1. 执行摘要 2. 案例分析 2.1 污染治理 案例 1 中国蓝天保卫战 2案例 2 以色列污水处理 52.2 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 案例 3 绿色海岸:基于社区的海岸修复 8案例 4 缅甸基于清洁能源的森林保护 102.3 绿色能源 案例 5 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项目 13案例 6 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二期项目 16案例 7 马来西亚槟城太阳能电池片及太阳能组件生产线项目 182.4 绿色生产 案例 8 越南溢达产业园项目 19案例 9 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 222.5 绿色生活 案例 10 韩国生态标签项目 24案例 11 智利圣地亚哥可持续交通 272.6 绿色金融 案例 12 赞比亚太阳能磨坊项目 32案例 13 莫桑比克万宝农业园 363. 结论与展望 致谢 11. 执行摘要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发展理念,是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绿色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国际合作,也需要更多的国际经验分享。绿色发展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共识。2019年 4 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中,与会各国领导人再次确认“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承诺,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一致重申致力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开放、绿色、廉洁,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之路。然而,绿色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在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环境和气候差异较大,生态环境总体敏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还未得到充分重视。另一方面,绿色发展是包括生产、消费、流通、创新和金融在内的全方位发展,除了理念的落实之外,还需要治理能力和公众意识的提升、体制机制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本报告聚焦“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绿色发展实践,从污染治理、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绿色能源、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金融六个方面,以合规、富有成效、得到认可、可推广复制四个标准,选择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典型绿色发展案例进行分享。这些案例多数取材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项目,也有的是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相关国家内部实践。这些案例旨在展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内部、国家之间、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在合作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以期进一步凝聚绿色共识,增强对实现绿色发展的信心,催生更多绿色发展的具体实践。在污染治理方面,报告选择了中国蓝天保卫战和以色列污水处理再利用两个案例,从国家层面揭示环境污染问题关系民生福祉,污染治理需要理念提升、政策创新、技术支撑和公众意识提升等系统性的努力。在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方面,报告选择了印尼海岸生态系统修复和缅甸森林管理两个案例,从社区层面展示如何处理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以及非政府组织在寻找解决方案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在绿色能源方面,报告选择了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和马来西亚槟城太阳能电池生产三个案例,从项目层面展示绿色能源项目的建设、产能的合作如何帮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在绿色生产方面,报告选择了越南溢达产业园的生产实践和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两个案例,从企业、园区两种业态展示绿色理念在具体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践和成效。在绿色生活方面,报告选择韩国生态标签制度和智利圣地亚哥可持续交通两个案例,展示制度设计如何引导 / 促进绿色消费,在解决发展问题的同时,提升民众福祉。在绿色金融方面,报告选择赞比亚太阳能磨坊和莫桑比克万宝农业园两个案例,展示绿色可持续信贷的实践。在每个案例的分析中,我们均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启示。总体而言,具有共性的经验有:绿色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污染治理、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是绿色发展的基础工作。绿色发展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发展需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发展的实现离不开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商共建共享。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关起门来自己发展。各国在绿色发展理念、产能合作、技术转移、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互联互通能够带来更大的裨益。 我们期待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及其他发展合作框架与倡议,加强互学互鉴、互帮互助,使更多国家、在更广范围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携手推动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2. 案例分析2.1 污染治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环境和气候差异较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东南亚、南亚、西亚、东盟、北非等国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口过快增长和工业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增加使得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森林面积缩小、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恶化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污染治理方面,我们选择了大气污染治理(中国蓝天保卫战)和水污染治理(以色列污水治理)两个案例,分享中国和以色列在相关领域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 案例 1 中国蓝天保卫战1(1)背景2013 年,中国多地出现空气质量指数(AQI)“爆表”,部分监测点位 PM2.5 小时浓度最大值高达1000 微克 / 立方米。华北、黄淮、华东、华南北部等地出现持续 20 多天的雾霾,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社会舆论高度关注,一时间“PM2.5 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成为热点话题。针对严峻的大气环境形势,中国政府将大气污染治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提出,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建设美丽中国。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还多次就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做出重要批示,亲自推动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进程全面提速。(2) 举措回顾过去 6 年,中国通过构建系统而科学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在以
[博鳌亚洲论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案例研究报告,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16.83M,页数42页,欢迎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