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第一届电力市场高端论坛会议纪要
期货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第一届电力市场高端论坛会议纪要 邵婉嫕 投资咨询从业资格号:Z0015722 shaowanyi020696@gtjas.com 张 航 投资咨询从业资格号:Z0018008 zhanghang022595@gtjas.com 陈逸华(联系人) 期货从业资格号:F03108060 chenyihua026385@gtjas.com 报告导读: ◼ 会议背景: 为更好地服务和促进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和发展,促进行业企业交流互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于 2023年 3 月 21 日在北京举办 2023 年首届电力市场高端论坛。本次会议由中电联电力市场分会主办,国网能源研究院承办,多家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双碳目标下电力市场建设和促进电力行业健康发展的相关内容。 ◼ 会议摘要: 据嘉宾介绍,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而为了实现国家的“双碳”目标,大量的转型成本将出现在电力行业,因此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则显得愈发重要。据此,促进新能源发展,发挥煤电托底保供作用,打造新型电力市场,统筹各能源品种利益将是未来主要的发力点。 来自中电联的嘉宾汇报了 2022 年我国省级电力市场建设的最新情况。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我国电力市场主体持续增长且逐步成熟,参与市场能力逐步提高。而目前火电市场中,现行“基价+上下浮动”机制无法完全覆盖火电成本,同时容量市场或补偿机制建设滞后不利于发挥火电的兜底保障作用。因此,未来行业主要的发展将集中于建立与新能源发展相适应的市场机制,推动绿电、绿证交易及电碳协同运作等。 来自广州期货交易所的嘉宾分享了其电力期货设计的思路。目前广期所已基本完成电力期货合约设计,并针对中国市场特色对基荷、峰荷等做了相应调整,更好地满足产业客户多层次的风险管理需求。对于上市时间,广期所表示在主管部门和产业对上市时间达成共识后,将保证随时上市。 来自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嘉宾分享了全球电力期货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对国内电力期货发展的启示。提出电力期货合约设计,需要反映电力商品的空间、时间和瞬时平衡、不能大量储存的特殊属性。此外,电力商品具有实时平衡、不能大规模储存的特点,欧美期货交易所历史上推出的实物交割的电力期货合约均不活跃,现行合约大部分采用现金结算。因此,我国电力期货合约设计应反映区域性以及时间属性,就区域性而言,若范围太大,价格的代表性缺失,范围太小,配置资源功能有限;就时间属性而言,合约的共性选取标准为周期性变化、强相关性的时段。 2023 年 04 月 06 日 二〇二三年度 国泰君安期货研究所 期货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2 (正文) 一、 深化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服务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国际电工委员会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电力转型是关键,以煤电为主的传统电力系统将向新能源高占比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变。到 2060 年,中国能源电力转型将实现“70/80/90”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分为三个阶段: 1)碳达峰阶段(目前-2030 年):新增电力需求的 80%由清洁能源供应,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 50%;2)深度低碳阶段(2031-2050 年);3)碳中和阶段(2051-2060 年):保留一定规模的火电发挥兜底保障和灵活调节作用,产生的碳排放通过碳汇、CCUS 等技术移除,实现零碳电力系统。 图 1:电力行业碳排放趋势变化 图 2:2020-2060 年发电量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国际电工委员会 资料来源:国际电工委员会 实现“双碳”目标,大量的转型成本将在电力行业产生和汇集。电力市场的设计,要有利于促进新能源发展,充分调动用户积极性参与系统调节,发挥煤电托底保供作用,统筹各能源品种利益。需着重发展以下四点:1)建立新能源发展的市场机制;2)充分发挥好煤电兜底保障作用;3)有效激发各类电源的调节能力;4)充分调动需求侧资源参与系统调节。 二、 关于新型电力系统下电力市场建设的认识与思考——国家电网公司 (一)对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的再认识 我国于 1998 年开始电力市场建设,先后进行了 6 省(市)电力市场以及东北、华东、南方区域电力市场的试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电力交易实践,在电力市场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期货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3 图 3:1978-2022 年我国电力市场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国家电网公司 (二)新型电力系统下电力市场面临的挑战 挑战一:能源转型背景下安全保供压力持续加大 双碳目标下,装机主体由可控连续出力的传统电源向不确定性强、可控出力弱的新能源转变,系统平衡机理更加复杂、安全供应压力增大,对系统调频、调峰资源的需求将大大增加,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从电源结构看:随着可控连续出力的传统装机向强不确定性、弱可控出力新能源发电装机转变,电力平衡保障难度加大。从负荷特性看:受极端天气频发,用户用能习惯等因素影响,负荷峰谷差逐年增大,尖峰负荷电力供应难度加大。从电网运行看:电网向包括交直流混联大电网、微电网等的能源互联网转变,电网运行方式与潮流的不确定性增加,安全保障难度加大。 挑战二: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参与的市场机制亟待建立 “双碳”目标下,随着新能源装机进一步提升,系统将面临调峰能力不足风险,需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在发电侧,激励火电灵活性改造、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在需求侧,激发和释放微网、储能、虚拟电厂等调节资源,引导发用双向互动,促进新能源消纳。 挑战三:需统筹好系统调节成本上升与终端价格稳定要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为平衡新能源出力波动和电量消纳,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资源投资和调节运行成本将显著上升。同时,为服务经济发展,终端价格仍需保持相对稳定。2022 年,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已超过15%,预计下一步调频、调峰辅助服务费用将显著增长,系统消纳成本将快速上升;系统调节成本有效疏导的同时,要保障终端价格处于合理水平,需要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 挑战四:需要创新重构新型电力系统下电力市场理论体系 新型电力系统下,电力市场价值体系、功能定位与传统电力市场有着本质不同需要分析传统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电力市场竞争理论在新型电力系统下的适用性,前瞻性提出新型电力系统下的市场理论体系。创新设计适应新能源边际成本低、系统成本高的电力市场机制和价格体系;探索充分考虑安全价值的电力市场竞争机理。 (三)新型电力系统下市场架构——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 统筹好新能源保障性收购与市场化消纳。区分存量、增量推动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对于增量资源,推期货研究
[国泰期货]: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第一届电力市场高端论坛会议纪要,点击即可下载。报告格式为PDF,大小2.11M,页数19页,欢迎下载。
